刘北茂早年在常州五中求学时,参加过刘天华指导组织的校军乐队,经常演奏《军队进行曲》、《马赛曲》等西洋乐曲。他将从西洋音乐中汲取的营养融会贯通,于1941年秋天创作出他的第二首力作、二胡独奏进行曲《前进操》。作品以激昂奋进的旋律,表达了军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念。1942年,他的第三首二胡名曲《漂泊者之歌》诞生。该曲如泣如诉,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在抗日战争中离乡背井的盲艺人的不屈形象,实质也是他当时的思想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三首作品既继承了刘天华的艺术精华,又具有独创性,还表达了广大人民当时的共同心声,很快就在国内流传开来。
刘北茂在艺术上的天赋由此崭露头角。1943年,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二哥刘天华“改进国乐”的遗愿,刘北茂毅然放弃了西北联大英语副教授的职衔,到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乐教学和创作演奏之中。由于自幼就在这方面有着厚实的基础,再加上潜心钻研、矢志不渝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音乐领域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绩。抗战胜利后,刘北茂随国立音乐学院迁至南京,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压迫的爱国运动,坚决和进步师生站在一起。1949年南京发生“四·一”惨案,他不顾白色恐怖,为受伤学生举行慰问演出。
1950年,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撤销,刘北茂出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1955年至1957年,他临时任教于中国盲人训练班,培养出了甘柏林等一批著名的盲人二胡演奏家。1958年,他借调到安徽省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委员、文联委员以及音乐协会理事等职,为培养音乐新人,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跟他的两位兄长一样,刘北茂对养育他的水乡故土,有着“情眷眷而怀归”的感恩情结,曾数度返回故里,到田塍间采风,为乡亲们演奏,与家乡人民一直保持着深深的血肉之情。1971年病休,回到中央音乐学院。
“文革”动乱期间,他虽身受其害,但仍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写下了深切怀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曲子《缅怀》,衷心赞颂周恩来总理的《流芳曲》,以及热情歌颂“四化”建设的《迎朝晖》等。在40年的辛勤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继承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并对外来音乐文化进行了有益的借鉴与吸收,使其创作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富有创新精神。
晚年的刘北茂,不幸双腿瘫痪,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写下了百余首二胡曲,较为著名的有《汉江潮》、《前进操》、《漂泊者之歌》、《乘风破浪》、《小花鼓》、《太阳照耀着祖国边疆》、《欢乐舞曲》、《独弦曲》、《欢送》、《千里淮北赛江南》、《缅怀》、《迎朝晖》、《流芳曲》等。其中,《缅怀》一曲在他的指导下由其子刘育熙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哀思》,曾在纪念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音乐作品比赛中荣获国家级创作和演出一等奖。
1981年9月24日刘北茂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次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北京二胡研究会、北京乐器学会等单位,为纪念刘北茂逝世一周年,联合举办了“刘北茂作品广播音乐会”,介绍了他创作的15首二胡独奏曲和4首民乐合奏曲,以表示对他的深深怀念。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