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秦腔表演艺术家薛庆华:艺海泛舟 天道酬勤

秦腔表演艺术家薛庆华:艺海泛舟 天道酬勤
录入时间:2012/3/1 10:5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薛庆华1936年出生在西安一个普通家庭,自小,他就对历史和戏曲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都是他幼时的最爱,他对书中的侠客满怀期待,希望能在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英雄梦”。当易俗社招收第14期学员时,少年的薛庆华积极参加了报名考试,并凭借自己优越的先天条件而被录取,从此,他走上秦腔的表演之路。

  秦腔的学习过程既漫长又艰辛,“唱、念、作、打”要求样样精通。初进易俗社的薛庆华曾吃了不少的苦头,但凭借对秦腔的一腔热血与喜爱,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天三趟功。烈日炎炎中,他穿着棉夹、厚底鞋,披着练功专用的线毯靠甲,在闷热的排练场里坚持练功,从“起霸”、“走边”到“劈叉”,样样不差;寒风凛冽里,他又单衣单裤在院子里练功。苦尽甘来,进易俗社一年后,薛庆华终于初次登台,表演剧目《黄鹤楼》,反响良好。

  在薛庆华的艺术生涯中,秉着“处处留心皆学问,闲时收拾忙时用”的原则,勤奋好学,曾数十次在主要演员来不了的状况时,救场替补。唱《貂蝉》这一剧目时,他本被安排演吕布身边的一个随将,却因表演吕布的演员身体原因无法上场,他救场如救火,当即换上了吕布的行装。整场表演如行云流水般,且戏词一字不差,让在场的戏迷拍案惊奇,获得一致好评。

  传承秦腔的使命感让薛庆华不仅对青年演员非常的关爱,对秦腔爱好者和上门求教的人,他也不收分文,辛勤地栽培和指导。功成名就的薛庆华一家淡泊名利,高官厚禄不为所动,不参加有辱秦腔艺术的商业活动,坚持“不走穴、不收费、不打板”的三不原则,保持着一个秦腔表演艺术家的节气和品格。

  如今的薛庆华虽已离开了秦腔表演的一线,但他对秦腔事业的志向与热血仍不减当年,满心关注着秦腔的发展。将逢易俗社百年,薛庆华时不时流露出对秦腔改革、演员管理和培养方面的设想和愿望。

  正如薛庆华自己所说,最让他感到自豪的不是丰厚的收入,也不是众人敬仰的地位,而是表演结束后观众的掌声,是戏迷们对自己表演的认可。许多戏迷提起薛庆华的表演仍记忆犹新,这些都是身为秦腔表演艺术家薛庆华最大的满足。

  上世纪50年代,薛庆华的启蒙老师曾将一枚易俗社的社徽送给了他,这是个镶有“陕西易俗学社”字样的铜制社徽,薛庆华将其视作珍宝,保存至今。据说,这是流传下来的唯一社徽。不仅如此,他还保存着许多连易俗社资料室都没有的珍贵剧本、戏曲资料。

  薛庆华的爱人张燕女士,是三意社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师承名老艺人王德元之吹火艺术而闻名东府。经典剧目《游西湖》中扮演李慧娘,神采飞扬,独具一格。薛庆华老师的三女儿薛学慧师从大师肖若兰、全巧民、宋伯存,是西安易俗社的青年新秀,国家一级演员。

  薛家“两代三杰”的照片挂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让房间充满了秦腔之气,尤其是张燕与三女儿薛学慧同台表演的剧照更是夺人眼球。薛庆华当年武生表演用的大铲傲然立在客厅的一角,诉说着靠甲武生的炉火纯青。偶有空闲,薛庆华还会像年轻时一样打腿伸腰,一展当年的风采。(来源:陕西日报/记者 邳向阳 赵佳)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