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行业新闻 >> 中国音乐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生存与发展

中国音乐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生存与发展
录入时间:2012/3/5 10:3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厚、灿烂的音乐文化。例如,于1987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的骨笛,已经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上世纪70年代,在湖北出土的距今约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音域已达5个八度,且能够在3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生活在16世纪的明代皇族朱载堉,凭借自己过人的毅力和丰富的学识,发明了“新法密律”,解决了中国律学史上的千年难题,比欧洲早半个世纪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原理……

  然而,从18世纪末开始,面对西方日益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扩张,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天,当我们审视各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欧洲文化扩张”这一命题时,会发现很多有趣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现象。例如,印度的传统文化凭借其强大的宗教信仰的力量,一直在与欧洲文化顽强抗衡甚至将其同化。日本对欧洲文化则采取了全盘吸收的态度,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完整、独立的保存下来,使两者处于并行发展的态势。中国对于外来文化却是采取了吸收融合的态度。从最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可以说是延续了几千年来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一贯态度。在音乐方面,民族音乐家、教育家刘天华的“国乐改进”思想就非常有代表性。他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原本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音乐一个世纪以来正是一直在以这种“东西融合”的模式发展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的发展。例如,产生了一大批运用传统音乐语言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以二胡、琵琶、古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乐器,改变了原来流散于民间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被纳入到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当中,进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几代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在政府文化部门的统领下,从1979年开始,全国各地的音乐工作者参与到了工程浩大的“中国民歌集成”编撰统计工作中,最终在普查中记录的几十万首曲目中精选了三万余首有代表性的民歌,形成30巨册《中国民歌集成》。

  然而,在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也有一些需要我们反思和修正的地方。这其中,最受关注也是备受争议的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这一倾向在乐器的改革、演奏技法的革新、新曲目的创作、对传统乐曲的改编等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民族器乐的改造,给竹笛、唢呐等乐器加上键子,其好处是增加了半音、拓宽了音域,弊端是没有了抹音和滑音,原本的风格也丧失了。对此,很多研究中国音乐的外国学者也通过各种方式发出了善意的提醒。

  中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对于当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我想借用音乐学者张伯瑜简练、概括的理论归纳。他将当前社会现实下的传统音乐生存状态归纳为四类:一是延传着的传统音乐。意指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民间音乐传统正在红红火火地延传着。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文化建设”的观念使得各地政府机构从传统音乐品种中挖掘资源;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的自由不但体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而且使得依附于信仰活动的传统音乐又有了其施展的载体。二是由生活方式到艺术形式转化着的传统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当生活方式变化之后,原本存在于某种文化语境中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没有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消失,而是转换自己的角色脱离了原生活的“实用功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艺术一种自行的保护方法。三是从生活方式到文化符号转化着的传统音乐。在强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地均在推出自己的文化产品,传统音乐便成为形成此类产品的重要资源。当各地的民间传统音乐成为了这类产品之后,便具有了“文化符号”的意味。四是完全专业化了的传统音乐。这主要表现在各音乐院校所成立的民族器乐系,少数学校还成立了民族声乐系,培养的是专业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和演唱家。不少学者对这种西方化的专业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但是,20世纪100年的中国音乐发展之路似乎就是由这种专业音乐的发展而构成的。至今,坚持以西方化的发展道路作为民族音乐发展之未来仍然是大部分中国民族音乐专业人士的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活动的日益密切,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都开始使用一种开放性、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因而,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也开始逐渐摒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拘囿,采取更为理性、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态度。从2001年开始,中国陆续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艺术和与蒙古国共同申请的长调等多项传统音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全国各地包括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国家图书馆的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资料库、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民族音乐数据库、中国音乐学院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展演采录实况数据库、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传统音乐音响数据库等一批音响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我们保存研究传统音乐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更是为世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媒体的加入,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正是因为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加入了民间歌手比赛项目,从而让上亿的电视观众一夜之间知道了“原生态”这个概念,进而领略到了民间音乐文化多彩、质朴的艺术魅力。

  来源:文艺报 孟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