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手工插秧,现在是机械插秧;以前是手撒网,现在是大拖网;以前是手工收割,现在是机械收割……”费勤力感慨地说,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许多人进城打工,过去那种全村老少集体出工的情形已不再有,民歌失去了演绎的舞台和氛围。
最让费勤力感到紧迫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活跃的记谱人现年事已高,一些掌握传统民歌唱法的歌手大多年逾古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潜心民歌搜集整理工作的文化工作者,很多已经逝世,仍健在的也已经七八十岁了,不能让民歌成为‘老人艺术’啊。”费勤力忧心忡忡,“如今的年轻人鲜有知道巢湖民歌的,更别提参与民歌的传唱了,现在民歌手总共只有一二十人,民歌的传承后继乏人,抢救刻不容缓!”
抢救措施:原始民歌要洋气
“在抢救、保护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创新让民歌发扬光大。”身为巢湖市音协主席,费勤力原来在文化馆的工作即是主攻巢湖民歌的创作,在他看来,要使巢湖民歌得以继承保护和发展下去,曲调的改编、创作,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还必须符合时代的审美情趣。迄今为止费勤力已改编了近百首巢湖民歌。
如何创新?“简单地讲,就是让原始的民歌洋气化。”由费勤力、汪士淮作曲的《乡村吉他声》,音乐主题就是取材于民歌《送晚茶》。这首新创民歌,不仅在演唱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较浓的地方特色。由费勤力作曲的《山里头旅游精神爽》,改编自民歌《吓老鹰》,2010年获得安徽省第九届艺术节民族唱法组一等奖。
据介绍,巢湖市政府有意成立巢湖民歌研究会,加强对巢湖民歌的保护。这也让费勤力对巢湖民歌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政府能拿出相应规划,并设定具体目标,比如每年要出多少作品、培养多少民歌手等等。这样,推陈出新的巢湖民歌才能真正发扬光大。”(来源:新安晚报/记者 徐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