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勤力,安徽巢湖市音协主席、中国音协会员,30年来致力于民歌的保护及发展,迄今为止已改编了近百首巢湖民歌。
“与其说要保护传承,不如说要抢救巢湖民歌!”说起巢湖民歌,去年刚从居巢区文化馆副馆长位置上退休下来的费勤力先生发出如此感慨,“随着时代的变迁,巢湖民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不仅民歌的演出越来越少,而且杰出的民歌手年龄越来越大,现在民歌手总共只有一二十人,而且大多已经年逾古稀。”
辉煌历史:曾经唱进中南海
“2006年,巢湖民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了国字号名片。事实上,上世纪50年代,巢湖民歌就唱进了中南海。”说起巢湖民歌的辉煌,62岁的费勤力声音也提高了,“那个年代,激情燃烧的火热生活,唤起巢湖大地的民歌热潮,古老的民歌经专业人士的加工唱到了中南海。”
据介绍,1955年3月,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把巢湖民歌《姑嫂对花》唱到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1958年9月,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巢湖司集乡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司集乡被誉为“文化乡”和“诗歌之乡”。
上世纪80年代,巢湖民歌迎来一个喜人的发展鼎盛期。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录制出版了20首巢湖民歌唱片,向东南亚一带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留存。从1986年开始,巢湖市连续举办“巢湖歌会”,巢湖民歌又重新焕发活力,一首首充满时代气息的好歌相继问世。
尴尬现状:民歌渐渐成绝唱
“插秧时、撒网时、扯帆时……人们成群结队边劳动边唱歌。”儿时的费勤力生活在柘皋农村,见惯了农村火热的生产场面,“民歌来源于民间,最原始的民歌就是人体调节气息自然发出的声音,很土但有节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下里巴人”的民间音乐如今竟然“曲高和寡”,费勤力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