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时马生采还只有24岁,但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想法却很大胆,也敢于向传统挑战,他与秦腔音乐家薛增禄等人一起合作,为《罗汉钱》《志愿军的未婚妻》《迎春花开》等曲目谱写音乐。当时,创作组的作曲家们经过商量,决定对眉户曲调进行改革尝试,第一次将西洋的管弦乐队伴奏加入到眉户戏中,使音乐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回想半个世纪前的往事,马老依然很自豪:“当时这种改革在全国也很少见呢。我还因此受到了陕西省文教厅的奖励,给我发了20万的奖金,相当于后来的20块钱人民币,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搞艺术创新不怕争议
但是,改革毕竟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马老说,当年自己虽然年轻,但毕竟系统地学习过西方的音乐理论,他骨子里觉得即便是非常古老的戏曲音乐,也应当放眼世界,不能故步自封,也需要接受、吸收西方音乐的一些优势。可这场音乐改革却引来了诸多的争议……
1955年马老调入陕西省戏曲剧院之后,迅速和同事们写出了一部新眉户戏《粮食》,在传统秦腔音乐中大胆融入西洋乐伴奏,该剧还参加了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文艺会演。评委中对眉户剧能不能加入西洋音乐的争论相当激烈,一部分评委坚决要给这个戏发奖,一部分评委认为绝对不能给奖项,最后因为对这个戏看法不同,那一届竟取消了音乐创作奖。
后来,这支在戏曲队伍中的西洋乐队被解散了,乐器也分给了歌舞剧院,马生采因为是作曲家没被调出去。“当年我们这一批人为改革确实付出了代价,但在今天看来,全国各类剧种几乎都会加入西洋音乐,而且比我们当时的乐队要完整得多了。”
谈到当下戏曲音乐的发展,马老觉得,如今戏曲音乐陷入了两大误区。一条是程式化的戏曲音乐不能动,改一个音符也不行。他认为,戏曲音乐虽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在流传过程中无数后人根据时代变化进行过修改润色,因此戏曲音乐的创作不能因循守旧,死守老曲调,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感,同时也接纳吸收世界各地音乐的精华,才能有所发展。另一条是随意乱改,改掉了戏的味道和精髓,从音乐角度看丧失了本剧种特有的旋律。马老说:“那样随意丢弃本土特色,重起炉灶的东西确实有些离谱,比如当下有些剧目,观众看了几场没听明白是什么剧种,我想这条路子肯定行不通的。”
戏迷难忘经典旋律
如今提起马生采,恐怕戏迷们甚少有人知道他是谁,但提到经典戏曲《粮食》《爱与恨》《杏花村》《屠夫状元》,相信但凡是铁杆戏迷,都能哼上几句曲调。在马老看来,作曲家似乎就要耐得住寂寞,他说“演员们的工作就是在台前播洒汗水,在幕后默默无闻、甘为绿叶才是作曲家的风格。”
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而深受观众喜爱,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这些古老而丰富的调式进行大胆革新,需要的就是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才气。眉户戏《梁秋燕》红遍大江南北后,马生采担任作曲的眉户剧《粮食》也在观众中影响很大。虽然数十年过去了,很多老戏迷记不全《粮食》的完整剧情,但都还记得名角雷开元演唱的“他姨夫悄悄地溜走了”那段经典唱词,许多戏迷虽然不知道《粮食》的作曲是谁,但剧中的唱段脍炙人口,马老说这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因为《粮食》的音乐设计非常好,唱腔根据角色复杂的情绪而跌宕起伏,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表达得非常细腻,堪称经典。
上世纪70年代,马生采参与《爱与恨》《杏花村》《屠夫状元》等经典剧目的音乐创作,根据商洛花鼓戏移植改编成的眉户戏《屠夫状元》,还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全国,许多精彩的唱段至今被人们广为传唱。而《杏花村》中的唱段更是朗朗上口。马老透露,这部戏促成了自己和赵季平的第一次合作。提起这位与自己共事20多年的忘年交,马老说:“当时刚毕业的赵季平特别年轻,但很有想法,他为《杏花村》做配器一下子就展露了非凡的音乐才华,乐队成员们都喜欢演奏他配器的音乐呢。” (来源:西安晚报/记者 职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