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和才能,循序渐进地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学生声乐训练的不同阶段,布置相应的声乐曲目,达到辅助声乐教学的目的。
在声乐曲目的选择上,教师始终坚持技术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歌曲。其中有不少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被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和观摩实践中,我把高校声乐教学分为歌唱技巧的训练和歌唱修养的训练两个阶段。
在学生声乐学习的不同时期,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使学生的声乐能力得到不同的锻炼。对于声乐学习初期的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式至关重要。伊丽莎白舒曼认为,“唱歌就是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歌唱的支持力,建立有意识、有目的、有技巧的呼吸状态,是掌握科学发声法的先决条件。关于呼吸方法的问题上,现在国际上统一的观点是胸腹式呼吸法。正确的发声方式是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的,歌唱只不过是将说话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而已。歌唱必须在自然、放松和发音准确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悦耳动听的声音。练习要从中声区开始,在中声区反复锻炼呼吸肌与声带的协调配合能力,直到熟练地掌握,再逐渐扩大音域,增加作品的难度;反之,追求宽的音域,强的音量,大的作品,就会破坏声音的自然与平衡,导致声音的挤、卡、夹,严重者将会丧失美好的声音。
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对于气息和声音的控制并不是很娴熟,因此布置的曲目不宜过大。《月之故乡》、《思乡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亲爱的》、《阿玛丽莉》等经典曲目为广大高校教师选用。《月之故乡》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各乐段情绪方面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这首歌曲在演唱技巧上较为简单,没有很大的情感起伏,以训练气息流畅性和正确的发声方式为主。音域不是很广,比较适合声乐初级训练者训练时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潜藏着无限深厚的思情、思乡、思国之爱。说“思情”,则是因为远在异国他乡的刘半农同样思念和自己患难与共的恩爱妻子朱惠,《教我如何不想她》除了思念祖国,还有思念妻子的因素。而赵先生和杨步伟也是一对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沐浴在幸福美满的情爱生活的赵先生当然也推己及人,把这首歌曲谱写成优美动听,传情达爱,为当时青年人最爱的浪漫歌曲。相对于《月之故乡》,此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情要求。不但要有扎实的气息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声音强弱进行处理,从而完成对感情的诠释。对于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能够有效训练其对于声音的控制。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