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们的演出部要学会如何去选择一部歌剧中适合的独唱演员、指挥、导演。不是指挥大牌、演员名家、大导演就万事大吉了,他是否适合你的戏码,是否适合大剧院的乐团和合唱团目前的水准状态,有太多的细节需要考虑。还有如何跟艺术家谈判、你在谈判中对艺术家的态度、谈判的内容细节都决定了你最终能否邀请到最合适的艺术家。
做一部歌剧,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大剧院第一部歌剧就请强卡洛这样的大导演,死定了。但现在你看,去年的《托斯卡》,今年的《漂泊的荷兰人》,虽然还是过程中问题频出,导演时时光火,但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能够承受得了这样脾气的大导演,也能够最终在舞台上完美地呈现他的意图了。
“坐在乐队里只想挣钱,那趁早滚蛋”
记者:那么对于乐团和合唱队的发展你有什么样的规划?
吕嘉:合唱队现在最缺的是一个合唱指挥,要想让合唱队达到欧洲歌剧院歌唱队的水准和能力,就必须请专业的合唱指挥。你看这一次的《荷兰人》,我们请来的合唱指挥就非常非常棒。声音和概念完全改变了,真的是耳目一新。
再说乐团,未来乐团的音乐会演出,曲目、请独奏家和指挥合作都是我来策划,我的目标是打造一支具有欧洲传统声音的、偏德国味儿的乐团。
目前我们乐团每个人的技术都非常好,弦乐尤其好。但我认为,在工作中对音乐的要求,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团都没有。搞艺术的人心中必须有爱,心中有了爱才会懂得奉献。我常说,艺术不是一份工作,如果坐在乐队里心里只想着如何打工挣钱,那趁早滚蛋!搞音乐的人5岁开始学琴,一直到20多岁音乐学院毕业,理工科专业的人都已经可以去当老师教别人了,但音乐人的路才开始,所以一定要有一颗坚守艺术的心。
如果问我德国乐团和美国乐团的差别,美国最好的乐团第一次排练就能达到它演出时的一切,但音符对了不等于音乐对了,我觉得德国乐团更注重音乐的质量,而中国的乐团在这方面都非常的欠缺,这就是我想要打造的大剧院管弦乐团。
“做指挥需在艺术和社交间达成平衡”
记者:你当年是如何走上歌剧指挥这条路的?哪些歌剧是你的最爱?
吕嘉:当年我是在德国念书,1989年在意大利获得了安东尼奥·佩特洛蒂指挥大赛的大奖,评委会主席是佛罗伦萨歌剧院的院长,他告诉我比赛得奖只能表明选手80%的指挥才能和20%的音乐才能,但指挥更需要社交能力、领导组织能力,最后还有个人魅力。指挥要极有个性,要有极其的感染力。他很欣赏我,观察了我两年,然后邀请我去他新任院长的特里耶斯特歌剧院担任艺术总监。
之前,我指挥过《浮士德》和《费加罗的婚礼》,但这跟懂歌剧是两码事,但我是总监,必须指挥歌剧,为此他是下了非常大的赌注。我的第一场演出是《安魂曲》,第一部歌剧是奥地利作曲家泽姆林斯基的《矮子》,之后是德国歌剧,然后一步步地接触意大利歌剧,之后,我做到了维罗纳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到现在,手里已经有50多部歌剧了,德奥意法歌剧都有,平均每年要增加两部新戏,还有大量的交响乐音乐会。
做指挥需要有两种才能,一种是职业才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另一种是属于音乐家、艺术家的才能,心里有你就有,学是学不来的,这种指挥中国最缺。还有三种状态,一种是工作状态,包括你的领导能力、个人魅力、为人、性格;另一种是精神状态,你的身体状况决定你的社会活动与人打交道的状态;最后是掌握平衡的状态,你必须在艺术和社交以及各种人和事务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这也是一门艺术,100年来全世界真正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就四五个人而已。(来源:北京晨报/记者 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