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拉开大幕,刚刚走马上任大剧院歌剧艺术总监的指挥家吕嘉还接受了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指挥一职。本届歌剧节上,吕嘉首次以歌剧总监的身份指挥《漂泊的荷兰人》、《假面舞会》、《托斯卡》、《运河谣》四部中外歌剧的演出,除《托斯卡》之外,其余三部全部是今年的新制作首演,而《运河谣》更是今年唯一一部大剧院原创首演的中国歌剧。之前,长年在意大利歌剧院担任艺术总监的吕嘉就已成为了大剧院歌剧的顶梁柱,不仅在歌剧节上每年都有数部歌剧执棒,更参与到大剧院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中。吕嘉不仅深得中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在意大利歌剧界,也被认为是一位比意大利人更懂意大利歌剧的中国音乐家。
“做歌剧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记者:首先祝贺你荣任大剧院歌剧总监,总监任期几年?有什么指标?
吕嘉:三年。至于指标,我想制作演出多少个剧目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来做这个总监,就是要利用我在欧洲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给国家大剧院带来一家歌剧院制作歌剧应该做的全部专业流程。还记得两年前,我给大剧院领导层讲课,内容包括流程的所有细节,甚至包括财务……不过,这些东西说起来是一回事,具体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可是没那么容易。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艺术总监,需要在独唱、导演、舞美、灯光、服装、哑剧、合唱队、乐队、影像、芭蕾诸多方面通盘把控协调,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在演出中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这些都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大剧院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达到如此高水准的歌剧节规模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世界奇迹了,但在达到这个高度之后,就要看这些基本功是否能够打扎实了。我想,这3年对我来讲就是为大剧院训练出一支国际专业水准的歌剧运作团队,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流程,将来无论是谁来坐这个位置,工作起来都一样的专业顺畅。这是莫大功劳一件。我将来还想写一本关于如何管理歌剧院如何制作歌剧的书,还想写一本如何管理运作交响乐团的,还想写……我想写的书挺多呢,起码有五六本吧。
记者:以你说的这些,大剧院的歌剧制作现在存在哪些问题?
吕嘉:歌剧是一个合作的艺术。在国外的合成阶段,一般是钢琴伴奏在舞台上与独唱和合唱队排练两三天,之后再加乐队排练就可以演出了。但这里还做不到,因为装台需要很多时间,而且是不能预期的。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标准化的流程。也许将来我们的装台还是要花这么多时间,但是从计划开始就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往前走,到了哪天就可以做哪天的事情。事先知道和走哪儿算哪儿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再有,比如导演在这里要求举枪,但如果枪的质地、长短、粗细、重量有一个不合适,都会造成在舞台上表演失误。比如一把椅子,从造型、质地、重量到摆放位置、什么时候摆上去、什么时候撤下来,由谁专门负责?这些都是细节,专业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大剧院来讲,我希望一切都要用最短的时间完善,不能是出一次错改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