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番禺沙湾北村人何柳堂(1874---1933)、何与年(1880---1962)、何少霞(1894---1942),因其在粤乐创作、演奏、教学上的杰出成就而被后人尊称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通过对他们的生平、所处的历史环境及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折,学者们认为他们对广东音乐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乐曲创作上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有学者认为,早期的广东音乐带有集体创作的特点,而且是经历多年才逐渐成型,其艺术创作方法还停留在模拟自然的低级阶段。何柳堂〔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继承和发扬了何氏家族的音乐艺术传统,开始了以个人创作为主的乐曲创作活动,在广东音乐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创作的《赛龙夺锦》就是成功的一例。他将祖父何博众的《群舟攘渡》进行修改,与何与年、何少霞、陈鉴等反复研究,四易其稿,创作了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赛龙夺锦》。还有《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乐曲,经他的整理、修改后,在广东音乐艺坛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在广东音乐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氏三杰”的广东音乐创作,经行家确认、学者见过的乐谱大约有50多首〔其中何柳堂13首、何与年30多首、何少霞7首〕。“何氏三杰”作品的艺术风格幽雅古朴、委婉柔和,给人一种优美、闲适、愉悦的感觉,因此又有广东音乐典雅派之称。从何柳堂对何博众时期的手弹、口授、耳听、心记的承上启下,整理提高,至和何与年、何少霞大量的富有个人特色的创作,标志着何氏家族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也正是整个广东音乐发展的缩影。
奠定了广东音乐在粤剧中的地位
有的学者认为,广东音乐和粤剧是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发展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音乐创作繁荣兴旺的辉煌时期,广东音乐家纷纷参与粤剧改革。何与年自幼受祖辈的音乐熏陶,跟随堂兄何柳堂学琵琶,后又精通三弦、扬琴等乐器,是广东音乐的多产作家。他留于后世的广东音乐有《寒潭印月》、《走马看花》、《上苑啼莺》等作品30余首。何与年对演戏很有研究,他认为演员演出时必须演唱准确,掌握分寸,声情并茂,行腔要恰如其分;同时他又觉得以前的粤剧没有充分利用音乐烘托气氛,因此他通过用音乐手段解决了静场问题。广东音乐由解决粤剧静场问题而产生的过场音乐,经后来的不断发展,便独立成为一个特种音乐。何与年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而奠定了广东音乐在粤剧中的地位。
何少霞自幼在音乐上受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等人的影响,酷爱音乐,精通“十指琵琶”,对二弦、南胡的演奏也十分娴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终,是何少霞从事创作最活跃的时候,《将军试马》、《陌头柳色》、《白头吟》、《吴宫戏水》等曲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由于他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何与年经常和他一起研究粤曲唱词,而他自己写的粤曲唱词《一代艺人》、《游子悲秋》就十分精练独到。
通过对“何氏三杰”艺术实践的研究,总结出他们不单是广东音乐著名演奏家、作曲家,还是热心扶掖后辈的音乐教育家。有学者还指出,何与年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其创作思想和创作路子更是来了个大转变,他这个时期创作的《广州青年》、《长空鹤唳》、《长城落日》、《冷雨凄风》等旋律较刚劲的寓意抗日为题材的曲子,体现出一个热血青年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