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客服QQ 官方微信
网站客服QQ:
1014587588
2694395946
音协考级QQ:
2537453437
名称:中音在线
微信号:musiceolcom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网站论坛帮助∨
搜课程搜资讯搜书籍搜老师
考级报名 |电子琴钢琴古筝小提琴音基长笛
我的课堂
购物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声乐套曲合唱谱、钢琴伴奏谱、CD伴奏、MV等下载
首页 音乐课程 音乐书籍 音乐新闻 名师风采 音乐人物 音乐学堂 乐器联盟 乐器百科 音乐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乐理 > 教学空间 > 西双版纳歌舞文化(二)

西双版纳歌舞文化(二)

分享到 |
日期:2012-5-2  来源:中音在线  编辑:李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  根据史料记载和口头传说,在遥远的古代社会,当西双版纳各世居民族的祖先,从早期“穿树叶时代”进入分散的原始游猎“古人时代”,就已经孕育和萌发了歌舞文化的原始萌芽。   从吃栗子、果子时期,走向吃麂子、马鹿肉的时期,“我们祖先在手脚不停地拣栗子、果子吃时,往往会遇到手脚被刺伤,从树枝上摔下来,或者从悬崖上滚下去等情况。遭遇这样的挫折和不幸时,就会发出呻吟和哭泣。有时比较顺利,拣得的果子多,吃得饱,大家就拍脚拍手,又喊又笑。在打猎的时候,有的被虎抓熊咬、野猪撞伤、毒蛇咬伤,受伤者就会发出寒心的呻吟哭喊:‘疼啊疼,苦啊苦!’大家害怕,也会惊恐呼叫:‘害怕啊害怕!’当然,打死了老虎和马鹿,大家就高高兴兴,笑啊笑,跳啊跳,不住地喊叫:‘真得的多啊,够我们饱饱吃,啾!啾!啾!’”(引自《论傣族诗歌》,祜巴勐著,岩温编译,昆明,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天长日久,这些悲哀的哭叫或欢乐的跳笑,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表达情绪的习惯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通过手舞足蹈使兴奋喜悦或悲哀愁郁的情绪得以宣泄,渐渐地还能从这种宣泄中感到难以名状的快感,获得前所未有的享受,从而产生了对这种近乎神秘的吼叫和手

  当西双版纳各民族的祖先,从采集、游猎逐渐转为定居耕种时,生产劳动的对象和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等都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歌舞文化也有了新的内容。其中,关于傣族章哈(歌手)产生的传说《滴水成歌调》、《章哈与嘎兰多鸟》、《为什么贺新房时要请章哈唱歌》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滴水成歌调》说的是:有一家母女俩在山坡上种瓜,坡脚流淌着一股山泉,渴了、累了,女儿就到泉边饮水歇息。山泉从山上流下来,发出清脆婉转的声音,时高时低,像温柔甜蜜的吟唱,拨动姑娘的心弦。她忘了劳累,忘了给母亲打水,静静地倾听着,倾听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后来,每当劳动累了,她就到泉边倾听流水的声音,边听边学着哼唱出心中的感受,疲劳和烦恼顿时消除掉了。日久天长,山泉流动的音响全被姑娘接受了、变成了她自己的歌声。她到处去传唱流水般优美动听的歌调,人们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成了傣歌的调子,姑娘也就成了傣族的第一个章哈。

  章哈起源的另一个传说是《章哈与嘎兰多鸟》,说的是有一位姑娘,从嘎兰多鸟婉转动听的鸣叫声中得到启示和灵感,并深深爱上了嘎兰多鸟,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天天到森林里去模仿它那委婉动人的“当——罗——当——罗”的叫声,渐渐把鸟鸣声变成自己的歌调,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并到处唱给人们听,于是,就有了傣族章哈。

  《为什么贺新房时要请章哈唱歌》则说明,章哈的产生与定居农耕及原始宗教信仰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傣族信奉原始宗教“色曼色勐”(寨神勐神)。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寨神勐神的保护,就没有生命和欢乐,也没有风调雨顺。因此,不管从事什么生产劳动,都要先祭祀寨神勐神。比如在打猎之前,人们要集合在“广坊”(猎神殿)前,用绿叶、草绳祭祀,求猎神拴住麂子。专管猎神殿的老人,念唱着祭神词,用绿叶扫过打猎的工具,然后人们才能进森林去打猎。就这样,原先统领一切的氏族首领,就分化成专管生产活动的“盘巴”和主持祭祀活动的“盘章”,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初步分工。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庆丰收、贺新房、婚丧嫁娶等习俗。而这些习俗活动,同时也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动,还是氏族成员社交娱乐的聚会。“除了举行神圣的祭神仪式外,更多的是需要用唱歌的形式来传达其意义。这样,整个社会对唱歌的需求量便迅速增大,单‘盘章’一人,既要主持祭神仪式又要负责唱歌,无法照应。于是‘盘章’这一职务便分成了专门主持宗教仪式的摩章和专门唱歌的章哈。”(引自《傣族文学简史》,王松主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由于社会的需要,章哈从盘章的母体分化出来后,发展迅速,很快就形成了遍布村村寨寨的章哈队伍,对傣族歌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的巫师兼歌手雅悉雅和贝玛(哈尼族)以及白腊泡和莫丕(基诺族),除了重大祭祀活动时要吟唱各种祭祀歌调外,更重要的任务是传唱本民族的创世古歌,如哈尼族的《吴奔米奔》、基诺族的《阿嫫腰白造万物》,以及迁徙史诗,如哈尼族的《雅尼雅嘎赞嘎》等。这类古歌,以吟唱方式讲述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讲述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讲述祖先的形成和跨越万水千山大迁徒的艰辛历程,讲述各民族由采集游猎——游牧——游耕——定居定耕的历史轨迹等等。在无文字、无书籍的远古时代,歌手们的传播民族历史文化、传授劳动生产技能、传承社会伦理道德、传习生活基本常识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同样,在各民族众多的关于乐器或歌舞的传说故事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一页 1 2

相关内容

  • 如何避免练习钢琴时的不良习惯 2014-11-24
  • 如何防止过度练习产生的伤害 2014-11-18
  • 提琴 | 面对摄像机你该怎么拉?2014-11-18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演奏文凭级教材目录2014-11-17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9级教材目录2014-11-17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8级教材目录​2014-11-17

更多>>推荐课程

音乐理论基础

主  讲:楼天宇

立即试听

和声学教程(上册-01至

主  讲:陈诺

立即试听

热点文章

  • 2015年全国音乐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南
  • 第九届金钟奖合唱比赛苏州圆满落幕
  • 我的青春,我的红色娘子军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艺术院校教师组半决赛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综合院校教师组(21-34
  • 第四届民族声乐大赛综合院校教师组(1-20)

热门标签

文艺院团乐感是天陈其钢直第六届中声乐学习第七届“关于举办文化部将

教材教辅

曲式与作品分析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数:408页

isbn:978-7-103-02719-6

购买价:29元

  • 音乐作品分析应用教程(修订版)
  • 曲式与作品分析

乐器

弹布尔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史籍曾译称弹拨尔、丹布尔、丹不尔。流...

口弦

口弦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6-2023 www.musiceol.com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15311572120 京ICP备110031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