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成了民谣节目“台柱”
我生长在台湾,家谱传下来有六代两百多年,我祖籍福建泉州,但太祖来自河南,我们是中原人士,后来随着祖先逐渐迁徙,漂洋过海到了台湾。台湾民间很崇尚家教和礼教,强调对祖先的尊崇,对民族文化的敬重。现在开通了自由行,大家到台湾走走看看,看的不应是那里的高楼大厦、城市景观,而是人情味。
11岁时,我得了一场大病,西医认为我已经没救了,后来是一名老中医救了我。康复后,因为恩公的事业需要传播,为了报恩我来到他制作的广播节目中学习说唱,在电台做起了民谣节目的主持人。
19岁时,我已是“台柱”了,自编、自导、自弹、自唱各种台湾民谣。
南管改变了我的一生
一次一位观众点播南管演奏(即南音),可以说我对台湾各种传统戏曲可谓耳熟能详,竟然没听说过南管。后经多方打听,我找到台南一家有南管演奏的寺院,听完一群六七十岁老者的演奏,却怎么也不相信会有人喜欢这种乐曲。第二天那个寺庙正好有法会,抱着再看一看的态度我又去了,没想到这一次彻底改变了我对南管的看法,也改变了我的一生。伴随着庄严的庆典,正式的南管演奏开始时,我惊呆了,似乎听到了来自老祖宗的声音,崇敬和感畏之情让我不禁流泪。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追寻这种古老乐声的源头。为此我辞去主持人工作,自己一个人跑到南音最盛行的东南亚,开始田野调查游学之路。
法国演出后立志研究南音
1982年我应朋友邀请,组织了一次到法国的演出,那是一场被誉为破世界纪录的“最长的音乐会”,纯粹的清音现场演奏,从晚上9点到凌晨6点,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现场直播,估计有300万欧洲听众通宵达旦地收听,引起了巨大轰动。
后来,我和这位朋友举行了一个座谈会,有20多个国家的民族音乐学者参加,当讨论到南管的起源以及不同于西方乐律的特色时,朋友下了一个结论,说南管的起源最早不会在明朝以前,是先有南管戏曲才有南管音乐的。这一论断太草率,我直接给予反驳。更让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是,他说“近现代的中国音乐早就断代,大多是从两域传过来的舶来品。现在研究中国唐代音乐要去日本,研究宋代音乐要去韩国”。我是哭着回台湾的,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对南音文化做系统研究,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还在。
1983年元旦,我在台北成立了“汉唐乐府”南管古典乐舞团。
还原3200年前的动人故事
“汉唐乐府”的运作主要依靠家族支持、地方资助以及演出收入三部分,但演出收入占的比例很小,因为南音乐舞是一种艺术,不是SHOW。我的事业得以维持和发展到今天,要特别感谢我四哥陈守俊,他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成为我最坚强的后盾,但他现在已经往生了。
三年前,“汉唐乐府”探访妇好墓祭,寻找创作灵感,《殷商王·后》就缘起于殷墟文化。
19世纪末,安阳殷墟甲骨文出土后不久,遭遇混乱年代,部分文物被送到台湾,这部剧的创作完全来自台北故宫典藏的商王武丁墓甲骨文和河南安阳博物馆的妇好墓出土文物。在武丁墓甲骨文中,武丁在位期间频繁征战,妇好多次担任统帅出征,战功彪炳,还担任祭司,他们既是君臣,又是夫妻。武丁在讨伐荆楚时陷入苦战,已怀身孕的妇好不顾占卜中不利于自己的预言,依然出征,最终获胜,自己却因此死于难产,年仅33岁。妇好过世后,武丁把她葬在宫殿区,每天都可陪伴她,这也是妇好墓未被盗掘的原因。
我在台北读到这几片甲骨文时,忍不住掉泪,这是3200年前的动人故事,我要用最古老的乐种——南音还原它。
我把“汉唐乐府”比作是已经展翅的大鹏,我期待这只大鹏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南音已经回家了,希望它能优美地降落,而降落的姿势很重要。(来源:北京晨报/记者 王文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