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娥(王文韦/摄)
1972年,19岁的台湾电台主持人陈美娥接到听众电话,想点播一首南管演奏(又称“南音”),熟谙各种传统戏曲的她却从没听说过,为此她访问寺院老人,观摩法会典礼,直至辞去电台工作,又去东南亚做了10年田野调查,人生轨迹从此改变。她说,南音响起时,似乎听到来自老祖宗的声音。
她在台北故宫拿起几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时,不禁为3200年前留下的动人故事而落泪,为创作《殷商王·后》她潜心研究甲骨文,并到河南安阳妇好墓实地考察。在今天的舞台剧创作中,很少再看到像陈美娥这样的艺术追求者,以研究、考据为第一目标,其次是创作,最后才是市场。
南音,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泉州,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福建南音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曲牌。一首大曲,最短要两个乐章,15分钟;最长可达八个乐章,1小时。演奏上保持着唐宋时期的特色,没有随着时代演进,比如主导乐器之一的琵琶,仍是唐时的大腹短颈,动作上还是横抱拨弹。
在台湾,南管演奏的团体往往由民间乡绅望族的老人自发组织。老人们本身就是当地寺院最大的施主,所以这些团体也主要依附于寺院。平时,他们自娱自乐,有庆典活动时,就慷慨奉捐,还亲自参与祀典礼乐。
南管与梨园乐舞的结合转化
我花了10年时间做田野调查,发现南管应该放在中国音乐史范畴探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宫廷走向民间,又从民间搬上舞台。
梨园歌舞戏是中国戏曲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可以上溯到唐玄宗时代得到大发展的梨园教坊,宋元以来中国各种地方戏剧的发展都与梨园教坊渊源至深。它以南音为母体音乐,以南音“曲”为主要唱腔。
不仅如此,闽南的其他地方戏曲,诸如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甚至芗剧(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从南音中吸收养分来丰富自己,如歌仔戏最富特色的大广弦,不就是从南音二弦演化而来的吗?
1996年,我在彻底搞清楚南音脉络之后开始转型,把南管保存下来的大曲和梨园歌舞戏的科步重新结合转化,形成了今天“汉唐乐府”的南管乐舞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