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主要的能力在脑子里
在近日闭幕的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上,选手们除了排练评委指定的世界经典曲目外,在初赛和复赛阶段,还有一项重要的考试内容是考选手们的听力。在初赛时,演奏者在钢琴上弹奏和弦连接,选手要将和弦记录在谱面上;复赛则考听音纠错,乐队演奏一个不正确的乐谱,选手们要在总谱上标明错误的地方。“这些能力仅从指挥的表演中是看不到的,但是又体现了对指挥的素质的要求。 ”郑小瑛说。包括复赛时,选手们要排练一个新作品,以此考察他们能否按照总谱上的要求,在排练过程中听出来哪个声部是不对的,或者节奏和音高是怎样的。对指挥来说,这些基础的训练,就要训练好多年。
“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好的耳朵和好的读谱能力,将其安排到比赛环节中?因为我们很看重指挥的学术功底,指挥不仅是动胳膊,他的主要的能力在脑子里。 ”郑小瑛说,“如果不能分辨节奏和声音高低,就不要当指挥,当演奏家们都比你明白时,你会很尴尬的。 ”
在中国的音乐学院的教学里,指挥和作曲的课程基本是一样的,但这两个行当最终做的事情很不同,作曲需要写出作品来,而指挥是要能够理解已经写出来的作品,并带领乐队演奏出来。作曲家可以为一个和弦思考一周,指挥家则瞬间就要在演奏现场判断对错,听出问题所在。所以,在郑小瑛看来,一个优秀的指挥除了要有好的耳朵,好的读谱能力外,要对音乐敏感,还要快,“如果读谱太慢,演奏员都会了,指挥还没弄清楚,这就不行” 。
“原来,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对的”
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最终进入决赛的三名选手均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辛辛那提大学和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这也成为本届比赛的一个热门话题。
“我们国内的指挥教学的水平是世界领先的。 ”对此,郑小瑛说得很肯定。作为中国最有经验的指挥教授之一,她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有60年了,她的不少学生,均在多个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得最高名次,还有一些已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上的优秀指挥。她从来不反对学生们出国深造,“我始终认为交响乐作为国外品种,你要了解它,才知道怎样改造它为中国人所用” 。
在相对比较封闭的年代,因为没有机会和国外交流,中国指挥专业的学生水平到底怎样,我们并不自知。直到近些年来,很多学生出国深造后给郑小瑛写信,无一例外提到各自相似的经历:课堂上教授疑惑地问他们:“你来干什么?你什么都会了啊。 ”郑小瑛这才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世界领先的。我们有很严格的听音训练,我们有门课就叫总谱读法,还有指挥法的训练……”当收到出国的学生们的这些反馈,当他们在国际比赛上屡屡获奖,郑小瑛很惊喜:“原来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对的,跟外国人比我们也很有信心。 ”
所以她建议,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国内打下很好的基础后出国深造,“学指挥一定要出去看看,就是要打开眼界,去最好的音乐厅,听好的指挥家指挥好的乐队” ,因为对于一个指挥来讲,必须对声音有很好的理解,才能带着对这个声音的要求去训练乐队。当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后,知道了好的交响乐应该是怎么样的,再指挥自己的乐队,水平就可以提升了。
当然,在国外也要看自己会不会学习,上世纪60年代初,郑小瑛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时,主要的收获不是来自课堂,她几乎每天都会去歌剧院或音乐厅听世界级的指挥家的演奏,这才是她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如果只单纯在教室里学,会很可惜,也不会很有效” 。(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 高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