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柏林文化中心、施坦威钢琴公司(汉堡)、罗斯托克音乐与戏剧学院的邀请,6月1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助理、附中校长沈诚和钢琴系主任李民带队一行师生14人飞赴欧洲,在德国的首都柏林、汉堡、罗斯托克分别举办了三场以“中国印象”为主题的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此次随行的教师还有教务处副处长李钢、钢琴系副主任张维、留德教师王遒和附中钢琴学科教师任舒曼。
这次德国之行,是钢琴系继2011年5月在奥地利成功演出中国钢琴作品之后的又一次推广中国钢琴作品的尝试。在出行前对演出曲目和演员的仔细斟酌之后,制定了一套上下半场分别以时间跨越和改编形式为线索的音乐会曲目。从1934年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到2007年张朝的《皮黄》,涵盖了近百年中国钢琴作品的变迁。
6月16日,老师和同学们不顾时差以及长途旅行的劳顿,在雨中步行到位于柏林市中心的中国文化中心。在演出前,文化部人事司副司长汪志刚、文化中心主任贾建新对代表团的到来给予热烈欢迎,也充分肯定了中国音乐学院对推广中国音乐文化所作出的努力。阴雨天气没有阻挡观众对音乐会的热情,音乐会开始后,音乐厅被爱好中国音乐的德国观众坐满了。贾主任对音乐会的成功给予了肯定,德国观众和师生们对中国钢琴作品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月20日,师生一行来到汉堡,并在施坦威副总裁胡斯曼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汉堡施坦威工厂。汉堡文化部主管国际文化交流的朱丽叶女士(Julia Dautel)用流利的中文和沈诚校长、李民主任作了关于中德文化交流的长谈。她不仅对这样的交流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也希望将来在汉堡的中国文化节,邀请中国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们参与艺术节的系列演出。晚上,音乐会在汉堡的施坦威中心的霍洛维茨厅举办。演出曲目一半是欧洲经典作品,一半是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德国观众不仅了解到很陌生的中国作品,认为中国作品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同时听到同学们高水平的欧洲经典作品的演绎,对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表示钦佩。德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的韩瑞麒副会长也给予音乐会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期望将来有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方面的合作。
6月25日晚,访问团一行抵达罗斯托克音乐学院。该院院长Christfried Gockerritz 教授亲自带领我们参观这个被誉为德国最美的音乐学院。它是一个由几百年以前的修道院在1996年德国政府斥巨资改建的,现代化的音乐厅、别具风格的管风琴教室、教堂风格的室内乐演奏厅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院长亲自在管风琴上给大家演奏,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十七世纪的教堂里。26日下午,在罗斯托克音乐学院室内乐厅的“中国印象”中国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同学们的演奏,经过几次的锻炼也愈发成熟。罗斯托克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给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来回报他们精彩的演奏。音乐会之后,音乐学系主任对张朝的作品《皮黄》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希望通过我们和作曲家取得联系,从而进一步了解、研究中国音乐作品。
在德国演出期间,代表团也对柏林文化艺术大学、柏林音乐学院、斯图加特音乐学院进行访问与考察。与柏林文化艺术大学钢琴系主任Rainer Becker教授进行会晤,旁听柏林音乐学院意大利籍教授Fabio Bidini的大师课,与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副院长Prof. Matthias Hermann会晤并参观考察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及教学楼。德国音乐学院的建筑设计和教学资源硬件的分配,使得沈诚校长、李钢副处长收获颇丰,也给钢琴系的师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德国印象”。此次德国之行,不仅向德国听众近距离的介绍了中国近百年的优秀钢琴作品,同时也与德国的音乐学院及同行们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师生们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发源地之一的德国,通过参观汉堡艺术博物馆的键盘乐器展厅、斯图加特美术馆、罗斯托克艺术馆等艺术殿堂,也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德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与背景。通过此行,我们更加坚信,将来把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与世界各国的音乐界同行进行交流的必要性,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来源:中国音乐学院)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