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曾有着一批以船为家、逐水而居、捕鱼为业的“水上一族” ,被称为疍家。疍家人长期与风浪搏斗,在险恶的环境里生存,不仅创造了独特的谋生手段,也谱写出一曲以水为家的凄美歌谣,并形成了在服饰、饮食、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自成一体独特的疍家文化。水上民歌即是疍家文化里流淌出的生活之歌。
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特有的文化,特有的文化演绎了美妙的歌声。唱歌是疍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尽在歌中。朝霞映水,歌声报晓,开船之际,掌舵之时,人们已经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迎来一天美好的生活;夕阳西下,渔舟唱晚,船头船尾,劳作之余,人们又在动情吟唱,送走悠悠岁月和不尽时光。疍家人都是天生的歌者,会说话就会唱歌是疍家人的天性。船走到哪里,歌就唱到哪里,动听的歌声从古唱到今,歌声驱散了悲伤,歌声唱出了欢乐。
疍家人骨子里有着一股水一样的万般柔情,歌声中奔腾着浪花般的浪漫风情。作为疍家水上民歌重要代表的沙田咸水歌,从创作于康熙十七年的《广东新语》中看,至少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她宛如一条奔腾的河,不尽流淌着疍家人的感情与风情,不分昼夜地涵养着疍家人的心灵家园。一种曲调的歌声能传唱如此长久,至今仍然能够让我们迷恋和感动,必定有其能穿越历史和时代的艺术穿透力,有着能与当代人产生思想交流的情感共鸣,有着一种源于自然的人生哲理和现实的人文关怀。
沙田咸水歌是疍家文化的代表与精华,是常年漂流水上居民的一种独特歌谣。歌的内容十分广泛,除青年男女倾诉爱慕之情外,还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来,人事代谢,均可入曲。演唱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或独唱,或对唱,或搭歌台斗歌。艰辛的日子咸水歌倾诉衷肠,伴着人们度过漫漫的岁月,美好的生活咸水歌表达喜悦之情,讴歌幸福的日子,谱写出一幕幕疍家人社会风情和民俗记忆的历史画卷。曾几何时,沙田地区不仅水上人家唱咸水歌,陆上人家也被感染,成为水陆人家共有的民间艺术。无论村前村后、田间地头,只要有人唱起了头,就立即有人回应对歌。既可以唱传统流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随口而唱的。每逢节日或婚嫁喜庆的日子,各类形式的歌会此起彼伏,或演唱,或对歌,歌声四起,热闹非凡,咸水歌成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沙田到处是咸水歌的海洋。钟敬文先生听到咸水歌曾这样感慨: “这种歌,当时真让我的精神感到幽深的怡悦!我想那种音调的美妙,虽全没有音乐素养的人(一个‘音盲’的人)听了都禁不住悠然神往! ”
民间艺术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经历“文革”的磨难和社会的转型,咸水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几乎濒临断代和失传的困境。在全球化时代,沧海桑田,疍家人漂泊水上,百舸争流的生活已成为历史,原生态对歌的场景已难以再现,和很多民间艺术一样,水上民歌正在遭遇严峻的挑战。鲜活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存的具体体现,咸水歌的当代传承也是疍家文化当代存活的重要标志。我们不能看着咸水歌淡出当代人的生活或者成为僵化标本,应该让她伴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唱出美妙的节奏。我们欣喜地看到富有文化自觉和担当的沙田人在新时期不断为咸水歌注入新的内容,为咸水歌赋予新的载体,同时放眼未来,以水韵文化节为依托把全国各地有水乡渔村的民间歌者都聚集在一起,在美丽的沙田,为水上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搭建起一个交流不同风格才艺的平台,表现不同地域魅力的舞台,展示不同流派争奇斗艳的擂台,从而不断使中华各民族优秀的水上民歌伴着时代的节拍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走向美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沙田看了水上民歌表演,也许会把“悠远绵久的疍家水上民歌是否后继乏人”的纠结之心稍有宽慰。我希望沙田这一方碧水能够成为中国水上民歌永远的家园。(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
相关链接:疍民和他们的咸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