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多年前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到他们村里拍过几天外景,陈科发算是见识过“猪跑”,因此这个老农民对于拍电视剧竟丝毫不怵。他自编自导,让“农民剧团”的演员们演,从本地电视台雇几名摄像师就干了起来。
他的“山歌剧”今年刚在龙南电视台播放过。记者看了一个片段。曲调非常优美,把一首首山歌串联起来的剧情则带有很浓的“公社文艺宣传队”的味道——就是赵本山《刘老根》和《乡村爱情》的那种味道。“本山大叔”的演艺生涯,起步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公社文艺宣传队。陈科发当过20多年的生产队长,有相近的味儿也正常。
陈科发的“农民剧团”现有10人上下,基本上是30岁左右、在附近工厂打工的本村及邻村妇女。老陈能说会道,卖花卉盆景时结识不少人,拉点儿赞助不费劲。他自筹资金,领一群女青年在打工之余唱歌乐呵,渐渐也成了当地的一张“客家文化名片”。
但作为“客家平腔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陈科发还缺少赵本山以一人之身而振兴“二人转”艺术的那种深厚底蕴和强大气场。可贵的是,他们都是完全来自民间的原生力量,而非官办专业院团;而且他们在这个电子媒体时代都毫不保守,敢于创新。客家像陈科发这样的热心人、痴心人多了,在他们中间也许就会冒出一个赵本山来,一举复兴这一传承千年的艺术形式,让山歌回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倒不需要像赵本山那样走向全国。在东北,商家来了客户,私人来了朋友,请到剧场看“二人转”已经成了日常礼节;过节、庆典、办喜事儿,请两个演员来唱一段儿,成了常规项目。如此,“二人转”就是一种活泼泼的艺术,而不仅仅是火在各级TV上。客家山歌如果有类似这样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渗透能力,它就是一种活遗产,而不是死遗产。
可惜,陈科发的“农民剧团”远没到“二人转”剧团那样观众盈门的地步。他更没有像赵本山那样,无数人排着队要跟他当徒弟。
现在,客家打工仔们辛苦劳作之余,只能在异乡的卡拉OK厅里,唱唱港台流行曲。他们不知道,客家先人当年出门谋生,唱的是多么震撼人心、多么美的歌——那是脱胎于魏晋乐府、带有唐诗律绝和竹枝词印痕、保留着大量唐宋中原古音的独一无二的格律化民歌。
过去,偏僻的龙南保有大片森林,所以常年有圆木扎成排外运。放排人顺赣江至长江漂流而下,唱着:“有女莫嫁放排郎,放排郎子冇风光,食了几多黄泥水,歇了几多硬板床。//有女要嫁放排郎,放排郎子有风光,食了几多鱼和肉,走了几多好地方。”
龙南山民过去挑担翻越赣粤边界的九连山去广东贩货,在荒山野岭之间要以响亮悠远的“过山溜”立威,给自己壮胆,吓猛兽远避。他们以相当于陕北民歌手阿宝的高音,唱着:“阿哥出门过广东,唱支山歌显威风!隔山老虎对我走,寻到钱来转家中。”
现在早就没人放排了,也没人当“肩担客”了,但今天的客家子弟仍要过广东、下长江,远出谋生。只要掌握了客家山歌千锤百炼的优美曲调和表达方式,不愁他们咏唱不出贴近自己生活的新曲来——廖小凤就在为此做着艰苦的努力。数年来,她一直在呼吁、鼓动当地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音乐课教唱客家山歌,从而让客家人的后代能继续唱着歌生活。她呼吁,客家山歌“不但要在广大农村占领空间,还要顺应潮流,及时转移到城市去,到农民工多的工业区,到企业、工地去传承发展,增强它的生命力”。
夏日午后,记者在龙南县桃江乡一片河边的竹林里,听陈科发带他的女徒弟清唱缠绵的《放排郎》,听廖小凤清唱高亢的“过山溜”。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唱和,他们的歌声渐渐不再孤单。(来源:中国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