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发68岁的时候,才学会了一个客家山民本该从小就会的才艺——唱山歌。
陈科发是江西省龙南县桃江乡远近闻名的花卉苗木栽培能手。2009年,县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演唱会,他一下子被迷住了,把花卉生意交给儿子,下决心学唱山歌。
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人们常说:“有山就有客,有客就有歌。”但这时陈科发发现,他找不着老师,当地的客家乡亲极少有人会唱。虽然地方影视节目、歌舞晚会还时常有根据客家山歌改编的歌曲演出,甚至“哎呀嘞”的优美曲调全国听众都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在龙南这个江西省正式命名的“客家山歌之乡”,山歌早已退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陈科发去找县文化馆副馆长廖小凤,打听哪里还有会唱山歌的人。作为客家民俗专家的廖小凤,比陈科发更清楚客家原生态山歌的窘境。2005年县里开始组织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龙南有代表性的五六位民歌手已全部去世了,并且没有留下传承人。只有保留在赣州市群艺馆里的几盘录音带,记下了他们丝丝拉拉的歌声。
客家山歌号称“九曲十八调”。现在就算会唱的人,多数也只能唱一两种调子。有些唱歌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他们唱的究竟是神马调调儿。好几次,基层文化站的干部报告,当地发现会唱“过山溜”的奇人,廖小凤跑去都扑了空,因为唱的人和听的人都弄错了。
杨村“过山溜”是龙南客家山歌的“招牌菜”,是中国客家高腔山歌的杰出代表。
有一段时间,廖小凤都已经相信,“过山溜”彻底地失传了。好在2009年元月,也就是陈科发迷上山歌之前半年左右,廖小凤才终于在从广东返乡过年的打工者中,寻访到了第一位真正的民间“过山溜”歌手——65岁的赖月全。通过他,又找到了66岁的刘普新。再后来又找到现年62岁的赖永庆。目前,整个客家地区能唱原汁原味“过山溜”的农民,仅发现4人——上述3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以及其中一位老人的女儿。
陈科发拜师学歌,跑遍了龙南所有的乡镇。听说哪个村有会唱山歌的老人,他就带着礼物找上门去,请他们一首一首地唱。开始时没有录音设备,他全凭脑子硬记,回家后赶紧写下来,后来就录了音再抄到本子上。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收集了上千首客家山歌。
陈科发念过几年小学,记歌词没问题。以前拉过二胡,也似通不通地识点儿简谱。这活儿,他干得快乐而吃力。
“你看,这首歌的谱子我就记错了。别人指点:这是两拍半的歌,让我写成两拍啦!”他随手翻开歌本儿的一页,对记者说。
老陈是个说干就干,并且恨不得八步并作一步走的人。他听会了马上就唱,唱会了马上就招徒弟,招起徒弟就组建成一个“农民剧团”,刚拉起班子就开始按他自己的所思所想改词改曲搞起了教化宣传——在新编的山歌里加入了批评年轻人不孝顺、懒惰、嗜赌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就连续两年上“赣州春晚”,然后就叮叮咣咣拍MTV,从12辑山歌单曲,到两部单本“山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