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牌》剧照
观众赠名“六岁红”
不论是叶明耀,还是她的嫡传弟子吴伟成,“清贫”是他们对刘春泉不约而同的评价。记者走进刘春泉的家,眼前一切想起的也是“清贫”两个字。
稀稀落落的几件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物件,不少已经油漆斑驳。屋子里少见家电用具,唯一的装饰品便是墙上的演出剧照,遍布大厅、卧室和书房,每一张都是一个故事,都有一段历史。
刘春泉1930年出生于梨园世家,从两岁起随父亲学艺,父亲唱旦角,她以唱工老生为主。她4岁开始登台,6岁时便挂牌演出,并一炮而红,观众赠她艺名“六岁红”,成为响当当的名字。
据叶明耀转述,刘春泉6岁时,随父亲在江西演出《打鼓骂曹》,她饰演祢衡一角,击鼓骂曹操前,衣服一甩,露出一边的肩膀,擂鼓怒骂曹操,观众看到一个小女孩这样的表演,颇觉新奇,大加赞美。刘春泉由此而受捧,获得“六岁红”的美誉。久而久之,“六岁红”便成为了她的艺名。
后来,刘春泉又拜师当时长沙湘剧界的著名唱工老生黄菊奎。刘春泉得名师指点,加上自己有一副金嗓子,技艺大进。
毛主席称赞“这个娃娃唱得不错”
毛泽东曾近20次看她的戏。曾有人为此作诗曰:“唱派奇秀惊四座,领袖曾为湘剧迷。”
1956年她随剧团全国巡演,在北京怀仁堂给毛主席唱了一出《六郎斩子》,毛主席听后称赞“这个娃娃唱得不错”,这是她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1958年到1964年,毛主席每次回长沙,都会点名看刘春泉的戏。
1959年,刘春泉去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的献礼演出。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请湘剧团18位同志到中南海的家做客,并特意要她带胡琴去多唱几个曲子。朱老总、周总理等都在。毛主席叫她坐在身边,并推荐她看《红楼梦》、《三国志》、《水浒》,以进一步熟悉舞台上的角色。
“文革”中,刘春泉遭到迫害,随着时间推移几乎被人淡忘,可毛主席还记得她。1974年10月至1975年2月,毛主席来湖南视察,住在长沙蓉园宾馆。一天,他突然问在座的省委领导:“刘春泉到哪去了?我想看她的戏。”后来,省委通知省湘剧院,把她请了回来。她在长沙红色剧院演了多部传统剧目,拍摄成录像带,送给主席看。主席看后很高兴,虽然这些戏多次看过,但主席说:“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湘剧大师诲人不倦
除了醉心于艺术创作,刘春泉还孜孜于传道授业。她因为摔伤了腿而一直卧病在床,前一段时间,她对前去看望她的叶明耀说:“我不能动了,你去叫年轻人到我床前来,我可以教他们发声。”
叶明耀说,省湘剧院现在唱生角的演员,都得到过刘春泉的教诲和指导。同时,她还担任了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湘剧专业的教学,在别的湘剧团,也传授了一些学生。很多票友因为得到过她的指点,都宣称是刘春泉的弟子。在诸多徒弟中,公认继承她衣钵的,是现在省湘剧院的生角吴伟成。
1975年,在省湘剧院一个老师的介绍下,16岁的吴伟成正式拜刘春泉为师,开始跟她学戏。那时,还处于文革中,传统戏仍是禁区,不能公开演出和学习,吴伟成就每天去老师家学。他记得,学的第一出戏是《辕门斩子》,老师一句一句地教他唱。在学戏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老师的细致和严格,总是一个字一个腔一个音地教,几次还学不会,也会责备他几句,甚至还会用戒尺打手心。
在吴伟成眼里,善良、和蔼的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他。“我第一次上台的时候,看见老师跟乐队、后台的工作人员拱手作揖,拜托他们关照配合我。”老师提携他,还经常把主角让给他演,自己去反串别的角色。“她除了教学生,自己还经常在家里练习,如果创作了新的唱腔,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反复听,逐渐改进。”
吴伟成说,刘春泉老师是清贫的艺术家,但她留给后人的财富不可估量。“对我来说,学到她的东西是我最大的财富”。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廖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