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泉(资料图)
7月17日下午2时,湖南省湘剧院排练场里,锣鼓咚咚,湘剧高腔行云流水。湘剧票友会的票友和退休湘剧演员,轮番上台表演,一曲《琵琶记》毕,没有叫好声和掌声,取而代之的是锣鼓鞭炮齐鸣。大家以这样的方式,追忆一位刚刚逝去的湘剧艺术大师。
83岁的著名湘剧艺术大师刘春泉,因病于7月15日凌晨逝世。从4岁登台参演《雪梅教子》,到6岁正式挂牌演出誉满江南,刘春泉把近80年的人生奉献给了湘剧。
留下两大遗憾观众赠名“六岁红”毛主席称赞“这个娃娃唱得不错”湘剧大师诲人不倦
唱腔艺术超越前人
“刘春泉老师的去世,是湘剧的巨大损失。”7月17日,省湘剧院院长叶明耀如是对记者说。
在文革前,省湘剧院有“八大员”之说,这是湘剧同仁对8位有名望的艺术家的尊称。此前,“八大员”仅剩3位:刘春泉、董武炎和廖建华。如今,再失“台柱子”。
在近80年的湘剧人生中,刘春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湘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叶明耀表示,在表演艺术上,刘春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唱腔艺术上,她是同时代湘剧演员中最出类拔萃的,是湘剧的领军人物,她经过对湘剧的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4大声腔的继承和提炼,达到一个超越前人的艺术高度,做到了行腔自如、收放有度。
刘春泉的专职鼓师陈明也认为,她的唱腔高亢婉转,变化多样,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这是一般演员做不到的。
几十年中,《辕门斩子》、《金沙滩》、《打鼓骂曹》、《胡迪骂阎》、《生死牌》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在刘春泉的演出中继承出新。1982年,省湘剧院新创剧目《李白戏权贵》,刘春泉创作全部唱腔并扮演主角李白,她的演唱收放自如,形象潇洒飘逸。业界对这出戏有“湘剧既没有走味,又创了新”的评价,这部戏是她最得意之作,也是她艺术的顶峰。
留下两大遗憾
叶明耀不无感慨地说:“刘老的一生都献给了湘剧。”
为了钟爱的湘剧事业,刘春泉41岁才结婚,还没有来得及留下后代,丈夫便于1979年去世。此后她没有再婚,而是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湘剧事业。2002年,72岁的刘春泉随团赴台湾演出,一出《生死牌》引起轰动。2005年10月份刘春泉摔折了腿,2006年又摔了腰,从此告别了舞台生涯。
2008年,刘春泉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去年,我省推荐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但直到她去世时还未公布。叶明耀告诉记者,评不评传承人,她并不在意,“她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很早开始,她就想把自己唱过的戏中有代表性的唱段整理出来。离开舞台后,刘春泉不论是在轮椅上,还是卧病在床,一直用录音机录唱腔,录好后交给陈明整理成曲谱。如今,《刘春泉唱腔集》已经在校稿,预计将在年底出版,这也算是圆了刘春泉的一个心愿。
省湘剧院艺术处主任周亚男说,刘春泉带着遗憾去世,也留下了一个遗憾,就是留下的影像资料太少。作为湘剧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师,省湘剧院曾经计划要录制刘春泉的影像资料,2002年台湾演出回来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录完音后,录像前未料摔了腿,后又摔了腰,于是计划就此搁浅。后来的演员和观众,只能在《辕门斩子》等极少数录像资料中,去感受她舞台上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