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是民歌,它只发源于人民之中,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正如1994年在北京的“弘扬民族音乐,保存、保护民间音乐遗产学术座谈会”纪要中所指出的,“一首经典民歌是一阕千古绝唱,无不关乎民心民气,寄乎国情国魂,如此无形之财无价之宝,任何人无权将其卖断、买断。”各地人民都享有使用民歌《茉莉花》的权利,各地办茉莉花节、牡丹花节和所谓的“发源地”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关联。
作为“舶来品”,茉莉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早已深深扎根并开花。在苏州一带,人们采摘含苞欲放的茉莉花朵,将其掺入用春茶制成的烘青绿茶中窨制,这样制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饱含茉莉花的鲜灵芳香,有人说“在中国的花茶里,可以闻到春天的气息”。
“再唱,我真要想家啦”
小名叫“多多”的北京女孩陈天佳,让大多数人认识她,是因为《茉莉花》。在2004年8月30日凌晨举行的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典礼上,当时只有五岁的多多站在巨型的红灯笼上,用稚嫩的童音唱起了中国民歌《茉莉花》,还被突然升空的彩条“吓得抖了一下”。
“你们唱的《茉莉花》唱得好,唱得有中国味。你们知道吗,你们唱的这首《茉莉花》就是我家乡的民歌。”2006年4月29日,正在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其下榻饭店会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全体师生,当师生们唱起《茉莉花》时,自小生长在江苏泰州的胡锦涛感慨地留下了这样一番话。
回味历史,人们似乎不得不留意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一首在江苏广为流传的民歌,《茉莉花》的传播与祖籍江苏的中国领导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特别的象征意义。
1965年,祖籍江苏淮安的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十周年纪念活动。临行前,周恩来嘱咐随行的前线歌舞团一定要带上女声小合唱《茉莉花》。会议结束后,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行的送行晚会上,听到《茉莉花》的周恩来十分高兴,在两度学唱《茉莉花》之后,他说:“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我真要想家啦!”自从十多岁离开淮安,其时周恩来已经54年没有回乡。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仪式上,中方军乐团第一首演奏的歌曲就是《茉莉花》,这首曲子是由扬州籍的江泽民亲自点定的。在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江泽民还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此后,江苏版民歌《茉莉花》就频频在中国许多重要事件和重要国际场合中出现。同年十月,在为欢迎江泽民主席访美而举行的音乐会上,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茉莉花》;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男女二重唱《茉莉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响起。同样举世瞩目的时刻,1999年12月19日,澳门回归,《茉莉花》再次在中葡澳门政府政权交接仪式上奏响。2001年10月,中国首次承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也是由《茉莉花》的旋律拉开文艺演出序幕的。2008年5月7日,中国爱乐交响乐团到梵蒂冈为教宗本笃十六世演出,返场曲选的也是《茉莉花》。(来源:南方周末/作者 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