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于魁智,梅派知名青衣李胜素,袁世海的亲传弟子、知名花脸杨赤,以及京剧名家杨燕毅联手演绎,应是强强联合,这样的演出能否成为新的经典?京剧人从经典剧目里,从艺术大师身上,领悟出怎样的风景?
于魁智:这出戏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内容和形式的可看性、完美性,表演的精彩性。为了向大师靠近,我们特邀了大连京剧院院长、名角杨赤和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名家杨燕毅加盟。虽然我们的表演离大师的水准尚有距离,但我们对大师艺术风格的延续,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与他们是一致的。这也是国家京剧院多年坚持的做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超越,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出新,让京剧更有生命力。如今,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心理把握更有厚度,更能融入时代气息。此外,这出戏的舞台呈现与以前也有不同:舞美的处理,灯光的运用,对其他艺术手法的借鉴等,既保留传统的精华,又体现时代特色,力求跟上现代观众的审美意趣。
李胜素(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京剧是一代代艺术家推着向前走的,对大师的经典作品,我们首先保持一颗赤诚的崇敬之心,扎扎实实地学习继承,而后不断丰富提高。
向大师致敬,最重要的是思考大师的价值在哪里,正确判断、认识和传承这一价值,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从大师身上,我们领悟最深的,是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真心热爱和执着坚守,这也是我们要传给下一代演员的精髓。国家京剧院一团共有60多名演员,大多是年轻人,每次排演大师的经典,不光是业务提升,还是一次精神洗礼。现在物质诱惑很多,耐得寂寞,全心投入,没有艺术理想和精神追求不行。在年轻演员培养上,我们高扬大师对艺术的理想,让他们有精进之心,向上之意。此次带来的剧目中,《生死恨》、《打金砖》多年未演,为参加戏曲节,全团重新排练这些经典,演员的思想与艺术得到很大提升,演出中展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这也是大师们期望见到的景象。
“眼望着白云缥缈,顾不得石径迢遥。”古老的京剧走到了关键时期,京剧人以赤诚之心,坚守中前行
记者:这些年京剧的发展遇到了好时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为艺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新创剧目少,有影响的作品不多,京剧的影响力不尽如人意。艺术名家的艺术理念和作为会对京剧产生什么影响?这次香港演出,观众的期待与鼓励将化作怎样的动力?
于魁智:京剧的发展遇到了好时候,内地的京剧生态得到很大改善,京剧人只要肯下功夫,全身心投入,就能有佳作推出。今年是我从艺40周年,这些年来,我的世界里只有戏,只要排戏演戏,对我就是享受;京剧成就了我,我所有的兴趣也都在戏上。当年和我一起学戏的很多同学都已改行他就,而我至今不悔。我始终觉得,京剧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一个人只要肯付出,一定能成功。现在我每年演出近百场,不觉得累,因为喜欢。国家培养了我,观众认可了我,对京剧的发展我责无旁贷。如今我已50出头,是最年富力强的时期,不光演好戏,还要为年轻人传帮带,为他们提供平台。此外,加强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交流,也是京剧人应负的责任。
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下功夫推出新剧目,丰富京剧的表现形式,开拓京剧的演出市场,创作出能与时代接轨的剧目,争取把年轻观众吸引到剧院来。这些年,内地通过各种活动,比如青京赛、学京赛、研究生班、流派班、空中剧院等,对青年演员和青年观众的培养已收到显著成效。这次来香港演出,看到观众的年龄由大变小,戏剧生态也越来越好,由衷地高兴。
“只要有人走过,看一眼都是好的。”香港的戏剧理念、观剧氛围、鉴赏能力、政府的扶持力度可资借鉴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中唯一存活至今的艺术,家底丰厚,精美,传神。香港“中国戏曲节”每年举办一次,其办节理念很“单纯”,很清晰:每年6月至8月,集中一段时间把中国戏曲的各个剧种慢慢引入香港,介绍给观众。不仅是京昆大戏,一些不为人知、甚至濒临失传的地方戏,也得到扶持。香港文化部门认为,我们有那么好的传统,那么多的家底,一定要好好经营,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戏曲有两三百种,我们能做多少是多少,戏曲是活态的文化记忆,是浸润中华民族几千年不衰的精神园林,延续了戏曲的血脉,就是记住了我们回家的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在具体的戏曲推广方面,香港做得很平民化,票价低,水准高,活动多,重视戏曲氛围的营造和戏曲生态的改善。现在,香港的戏剧观众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听戏赏曲日益成为香港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成为戏曲发展持久的重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