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重普及
张桂林介绍说,音乐考级同时也对音乐普及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
以考级为龙头,不同门类的乐器发展起来,从二胡、钢琴、手风琴到后来的吉他、萨克斯,考级的项目逐渐丰富,相应的乐器门类练习者也逐渐多起来。此外,通过考级带动起来的各种样式的音乐比赛、展演活动,普遍性地唤起社会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起到带动地区音乐水平提高、广泛普及音乐教育的作用。像今年的考级,仅济南考点就有4000多位考生,全省则达到数万人。
张桂林表示,以前,全省各地音乐教育普及程度不一样,音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往往经济发达的地区普及程度、教学质量更高一些。“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建设音乐考级考点,发挥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考级评价体系上我们不搞一刀切,越往下走,或者教学水平普遍低一些的地方,考级时会略有宽松,但专业要求并不降低,对于处理作品、演奏作品所要求的能力考察并没有降低。”
张桂林认为,通过更广泛地建立考点,充分发挥考级的带动作用,全省多数地区的音乐普及程度、音乐教育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张桂林非常反对带着功利性的眼光看考级。“现在家长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转变,对于考级有了一种平常心,当成孩子锻炼心理素质、检验学习水平的一个机会。起初,家长们都特别看重证书、级别,哪个老师教得快就被认为是水平高,考级通不过,孩子哭家长也哭。这种类似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造成音乐教学中出现大量拔苗助长的现象,很多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挫伤。近几年,这种认识逐渐转变过来,反过来又能推动音乐的普及,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最令人高兴的变化。”
他说,每个人都能懂点音乐,都会演奏一种乐器,对个人素质提升能起到明显帮助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级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选拔或者培养少数的专业人才,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带动群众音乐的开展和普及。
考级凸显公益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考级在音乐普及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张桂林表示,省音协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规范的考级工作流程,建立起严格的考级评委制度、现场写评语制度,以保证考级的公正、科学、严谨。
张桂林说,在考级过程中,专业评委要针对考生的表现,当场给出评语,“指出优点,更主要是指出缺点。像医生一样,不仅要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还要开出药方,这样才能通过高水平的专家意见,指导学生成长提高。”
在考级过程中,音协考级的评委队伍实行“以老带新”的模式。同一考场安排新、老两名评委,通过“以老带新”,规范评委队伍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评委群体的成长。”
张桂林表示,在推动音乐考级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也继续追求凸显考级的公益性。他说,虽然考级的人数逐年增多,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音协组织活动却并没有因此“沾光”。他算了一笔账,在十级考试中,组织高级别的考级考试实际上入不敷出,“低级别的考级,能够略有盈余。余下的钱,音协组织给孩子搞演唱会、乐器演奏比赛。至于评委们,一个考点考下来,最后报酬可能还不如他们上一堂课多,没有人计较,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对音乐事业的感情。”(来源: 山东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