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艺术家们回忆,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吉剧在东北十分火爆,城里剧场一票难求,谁有门路弄到剧票就是最大的能耐,剧票送人就是最高级的礼物。演员们到乡下演出,路两边经常会站满了乡民,像迎接贵宾一样,拿出鸡蛋、苞米塞到演员手里。到了90年代,吉剧和其他剧种一样凉了下来,剧场冷清,以至于年轻人对吉剧的唱腔唱词都陌生了。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吉剧作为地方剧种又火了起来,一批“80后”“90后”的吉剧新秀正脱颖而出,吉剧艺术重放光彩。
戏里戏外道不尽的关东情
“看完就能哼。”一位60多岁的老戏迷这样评价吉剧,“贴近生活,词好记好懂,故事幽默,戏里戏外道不尽的关东情,即使是传统老戏,也都是采用关东的方言,看着亲切。”
近年来,吉林省出台了扶持吉剧的政策,吉剧艺术不断振兴。吉林省吉剧院创排的大型古装传奇吉剧《贵妃还乡》,在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获得了剧目奖和最佳作曲奖。小吉剧《将热情进行到底》获“第八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节”的“优秀推荐剧目奖”。 2011年,吉林省举办了“二人转·戏剧小品汇演”,涌现出《桃李梅》、《非诚误扰》、《杨三姐告状》、《雨伞下》、《配合》等一批优秀传统、现代吉剧以及小吉剧等。
近些年,吉剧发展成为以戏剧为主,传统、现代兼容,小吉剧(吉剧小品)、拉场戏、二人转综艺、绝活等形式并蓄的一个剧种。吉剧在吉林省迅速成长,长春市的东方大剧院、关东剧院、刘老根剧场、和平大剧院、东北风剧场,一批国有剧场和民营剧场争奇斗艳,无论低价售票还是正常售票,每天上座率都达到80%以上,惠民演出时更是场场爆满,外地客人、打工族和市民都爱看。东北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普安说:“经常有外地观众专程坐飞机来‘东北风’看吉剧综艺节目,看完演出后,住一宿再走。”
据杨柏森介绍,他们今年以来的惠民演出,出动了100多人的强大阵容,全省各个院团惠民演出达到4000场以上,无论城乡,以吉剧、二人转为主的吉林地方戏都在迎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中国文化报/常雅维 张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