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多、帕尔曼、祖克曼是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目前还在世的3位。9月20日晚,年逾古稀的萨尔瓦托雷·阿卡多将暌违多年后再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为乐迷一展琴艺。日前,阿卡多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电邮专访,这位帕格尼尼专家用一句“不断努力”解释了自己所有成就得来的缘由。 文/本报记者 苏蕾
天才没有捷径 “学习小提琴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努力学习”
广州日报: 您6岁开始学琴,17岁就夺得帕格尼尼大赛金奖,您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您有什么独到的心得?
阿卡多:学习小提琴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努力学习。当然,一个好的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让你避免去演奏那些很难的乐曲,从而避免在学习上出现偏差。另外,家长也需要理解和支持老师的观点和做法。
广州日报:小提琴对耳朵的要求很高,除了天赋,这和后天培养有关吗,应该怎样培养?小提琴对手指灵活度要求也很高,您是如何保持的?
阿卡多:听力必须是靠后天培养的,要不断地学习和聆听。多听有助于听力的改进,但无法练就天赋。我保持手指灵活性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练习各种音阶,巩固技巧。
解读帕格尼尼 “他写了很多小提琴方面的歌剧作品”
广州日报:您被誉为“当代帕格尼尼”,您是否有过对帕格尼尼大师的模仿?又如何拓展出自己的个性?
阿卡多:我觉得人们应该把帕格尼尼看作意大利抒情音乐作曲家。我们可以说他写了很多小提琴方面的歌剧作品。我并没有模仿他,因为从来也没有听过他演奏。我练习个性的主要方法就是着重培养音乐理解和表现方面的音乐性和抒情性。
广州日报:帕格尼尼的作品都很高难,演奏他的作品有什么特别的秘诀?
阿卡多:我没有什么秘诀可以分享。正如我前面所说,学习小提琴最重要的是刻苦学习,不断努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一个好老师和好运气。练习很重要,各方面的音乐都要练,从而获得很好的技巧,没有技巧就像一座大楼没有地基。
广州日报:您曾数次录制《24首随想曲》,每一次有什么不同?作为演奏家,很多作品,特别是拿手的,都已经无数次地演奏,如何保证每一次都无比投入?
阿卡多:我第一次演奏《24首随想曲》和第二次演奏有很大的不同,发音方法、音符的处理和用弓等方面都会有所变化。最后一次的录音有了60年的音乐沉淀,我相信在演奏方面会更丰富。我无法建议人们如何对音乐作品保持热情,秘密不在于我或其他演奏家,而在音乐本身。伟大的音乐每次都能传递不同的情感,这就是伟大作品的魅力。
广州日报: 全世界有很多名家都录制过《24首随想曲》,您的版本有什么特点?
阿卡多:我注重的是音乐作品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在表现帕格尼尼的作品时主要突出他伟大的意大利抒情传统。
首演中国《梁祝》
“我希望对这首作品我能有自己的新观点”
广州日报: 这次中国巡演,您要演奏的帕格尼尼作品是《威尼斯狂欢节》,能否介绍一下这首乐曲?
阿卡多:《威尼斯狂欢节》包含了帕格尼尼技巧的所有特点,每个变化都能表现他的音乐技巧的不同侧面。我可能会在中国音乐会加场时演奏几首他的随想曲。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