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们在演唱陕北信天游《一对鸳鸯水上漂》
原生民歌的根在民间
古老的农业文明正在向现代的工商业文明转型,中华古老的民歌,与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与工艺一样,历经着河流若断似连的旱情。一些得了真传的老人正在不断逝去,而新的一代农民多数外出打工,不愿意学习民歌……古老的原生民歌和农业文明的声音,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兴盛而被淡化和边缘化。
地地道道的原生民歌,到底依赖什么,才能一代代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首先是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其次是专业歌舞团里演员的传承,第三是院校学生的学习并传承。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原生民歌的根在民间,生命力在民间。只有在民间点燃民歌之火,才能使星星之火不断燎原。
在大赛的多人组合的B组,有一位70多岁的民间艺人江净乐,带着三个小伙子,在赛场上唱起了四川的民歌《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 。这位老人, 17岁当船夫,第二年就会一边拉船一边喊唱号子。他唱的民歌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生活。
在赛场休息间隙,记者采访到了来自湖南的中年女选手赵五英,她就是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农村的民歌艺人,她参赛的节目是桂阳瑶歌《盘王出世歌》 。她从14岁就开始唱民歌,平时劳动时就穿着那一身黑底花裙装在山上、田野里唱,已经唱了几十年,去年,她参加郴州市举办的民歌比赛,还获了金奖。她说:“我的目的,是要将瑶族的我们这个分支‘保寨瑶’的民歌唱响,让更多的世人知道。 ”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欢给记者说到这样一件事:他们学院有一个维吾尔族女学生,入校前常常与民间艺人在一起,入校时不懂五线谱、标准音,但民歌唱得比他的一个学了17年音乐知识的研究生要好得多。的确,民间才是民歌的原生土壤。
据了解,贵州省有一个由小黄、高黄、兴黔三个行政村组成的从江县高增乡小黄侗寨,在1996年,有4位姑娘用民歌倾倒了崇尚艺术的巴黎人,巴黎艺术界毫不吝啬地称赞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为“清泉闪光之音乐” ,从而让西方人消除了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历史成见。而在21世纪的今天,贵州黔东南地区有三个县,已将侗族大歌写入音乐教材,并将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在那里,有2000多名老、青、少几代人在热情学习侗族大歌。
北京军区老歌唱家许讲贞,一直唱民歌、教民歌。她说,民歌在声乐上有独特的发音方法和演唱技艺,比如阻声式润腔、喉波音、声带小擞儿等,都是民歌常用、特有的技术,要传承原生民歌,必须会运用这些演唱技巧。
事实上,几十年来,民歌的民间文化传承遇到了阻碍,甚至有些“青黄不接” 。
在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大型套曲,正在以木卡姆歌舞团这样专业团队的演唱和现代音像发行的方式扩展,但民间传承人却越来越少。还有,在新疆,在西藏,一方面,原生民歌的民间声音越来越弱,原生民歌的影响越来越小,而改编、创作的新疆民歌、西藏新歌曲却唱响了海内外,如王洛宾改编的和刀郎翻唱的新疆民歌走红;如《青藏高原》 《回到拉萨》 《阿姐鼓》等西藏风味的西藏新歌唱遍华人世界。说起这一现象,内蒙古也一样,原生民歌在萎缩,而吸收了“草原长调”元素并进行个人再创作的著名歌手腾格尔,却让新的草原长调鸣响了大江南北。
民歌的民间保存和延续,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