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生演唱田阳壮族古美调《客到家》
民歌的香火在高校燃起
乔建中是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也是本届大赛评委之一,他在谈到这一届原生民歌大赛与前几届的区别时说:一是水平有了提高,二是此次号子曲子多,三是这次民歌大赛,选手中出现了一些新人、新面孔。这些新面孔更多出现在C组(院校组)大赛中。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告诉记者:此届民歌大赛之所以增设“院校组”的比赛,是希望带动学院派音乐人对民歌的热情关照与积极参与,通过音乐学院学生有关民歌的教育与培训,不仅仅吸收民歌的元素,而且承继民歌的血脉与香火。
在武当山,记者见到了带队前来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徐寒梅,她带来刘海嘉等10位二十岁上下的年轻学生,精心组织了两个节目参加院校组民歌大赛,刘海嘉等3名女生演唱了壮族民歌《客到家》 《棵棵木棉红》 ,李廖娜等7名学生演唱了大化布努瑶民歌《瑶家米酒迎客来》和富川瑶族民歌《蝴蝶歌》 ,从服装到演唱都颇有民族风味。徐寒梅说,他们学院先是成立了民族艺术研究所,举办民歌培训班;后来又成立了民族音乐系,目的是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但她对高校能否真正培养出纯粹的民歌高手仍然存疑,因为原生民歌的自然性、随意性和花腔、假嗓子,以及声音的通透、高亢、明亮,都带有很大的民间性、田野味,学院庙堂化的音乐教育能否凸现原生民歌的泥土味还是一个未知数,何况学院派的音乐审美标准与民歌的审美标准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和距离。
知识与创作能力,民歌和个人创作音乐,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它们可以互相融合,有时它们却互相排斥。其实,学院传承并弘扬原生民歌,除了在学生中培养新一代民歌手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郁正民从增强民歌学术课题研究、强化课题基金的基点出发,倡导院校、研究机构应该多给中国原生民歌以理论上的支持。
在这次原生民歌比赛中,院校组有武汉音乐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西藏大学和贵州大学的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等多所高校的学生选手进入了复赛、决赛。
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学生,以青春的声音吟唱着中国古老的民歌,也许他们唱得很民间很圆熟,也许唱得失去了泥土味儿,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看到在象牙之塔的学院,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民歌手正在迎风成长。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学生王敏,独自一人以高亢、尖锐的声音,演唱了河曲民歌《割莜麦》和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靳旭豪等8位汉族学生,有声有色地演唱《丹江号子》 ,粗狂、豪放,野性十足;新疆艺术学院的阿布都外力·沙它尔等7名维吾尔族学生,一边打着手鼓,一边高歌着刀郎木卡姆《巴西巴亚宛》片段,豪放、激烈,甚至有点儿疯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杨华桃等8名侗族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歌调,合唱了侗族大歌《燕子归巢我心焦》 《园里白菜妹想摘》 ;武汉音乐学院的李砚等6名学生,演唱了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六口茶》 ……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华说,在以西方音乐为主角的中国百年音乐史中,音乐教育也远离了中国的原生态,大学应该纠偏,不要只重视西方音乐教育,而应该将中乐、西乐、少数民族音乐结合,在音乐界孵育“复合型人才” 。
是的,顺应现代工商业文明潮流的西乐应该得到重视,但是,不能非此即彼,忘掉了我们祖宗一代代好不容易传下来的中国音乐和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何况,有优点必有缺点,中乐、西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互补,或许才是音乐人修行的真正大道。(中国艺术报李泽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