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晖(资料图)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这首歌的创作者,就是当时在西安省立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前身)执教的张寒晖。
本文作者的童年,与张寒晖是邻居,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2年,我随母亲邵清廉从奉天(沈阳)千里迢迢徒步来到延安,寻找从黄埔军校毕业来到延安抗大的父亲。那时我仅有5岁。
那时的延安,物资匮乏,生活十分艰苦,革命者们整天吃小米,大便干燥,营养不良,生病的人很多,医疗条件也特别差。胡宗南十万大军封锁延安,外围的食品、医药很难进入延安。即使是这样,在延安的军民却有着苦与乐的生活。
在延安大家都穿着破破烂烂的军装,土里土气的外表不像国民党军人那样威武。可是,在延安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大群人,却是中国最有才华的人。张寒晖就是其中的一个。
邻 居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哀天恸地的歌曲,歌声荡漾祖国山河,歌词催人泪下,伤心断肠,呼唤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激励着无数爱国热血青年奔向抗日的战场。
记得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几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浩瀚激荡,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交响。歌声如同山呼海啸,震撼大江南北,歌声伴随着长江流水,涌荡着中华民族悲壮的血泪。
就是这样一位革命作曲家,在延安就住在与我家的窑洞邻居。我们朝夕相见,他穿着一双布鞋,衣装较整洁,衣兜里别着钢笔,留长头发,戴着眼镜,远处看上去就知道他是个文人。
在相邻相处的岁月里,他总是日夜兼程谱写着一首首革命歌曲。无论是阴晴圆缺,在他的窑洞里总闪烁着油灯的光辉,时而传来谱曲的歌声。偶尔伴有阵阵的咳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