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夫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下称沈音)学院音乐厅以全方位、多声道、多媒体的形式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一场,就沈阳乃至东北地区而言,规模空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听觉视觉盛宴:《脸谱》——张小夫师生多媒体电子音乐会。本场音乐会为第四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系列音乐会之一。学院领导与前来参加交流展的艺术家及学院师生一同观看了演出。
张小夫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群体中为数不多的跨界作曲家之一,他作为中国电子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先后发起并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1994),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2002)和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1994)。
在这场音乐会中,他一共演出了四首作品。其中两首是整场音乐会的标题性作品:一个是与沈阳音乐学院棍棒游戏打击乐团合作《脸谱-系列之一》(为五组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而作);另一首是《脸谱-系列之二》(为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作曲家用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对“生”、“旦”、“净”、“丑”四种不同声音的“唱”、“念”、“说”、“韵白”及京剧打击乐的声音进行变形处理,以获取与现场打击乐的配合与互动,最后通过实时现场合成构建统一的音乐语境,勾勒出一种新的声音脸谱。还有两首是他的经典保留曲目:一个是《吟》(为大曲笛、视觉影像与现代电子音乐而作的幻想音诗)与沈音竹笛专业教师张科威合作;另一首是《诺日朗》(为多重组合打击乐、视觉影像和电子音乐而作)与总政歌剧院打击乐演员王尊伟合作。前者,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素材全部取自于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埙、笛、萧,使古老的传统乐器获得了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力和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试图表达一种东方民族特有的心灵述说;后者,通过提炼“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最具藏民族特征性的生活表象和精神理念,依托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中的循环手段与整体音乐架构的螺旋发展,将藏文化中蕴涵的“圆”—— 生活表象的小“圆”(转经、捻佛珠、转玛尼堆、跳锅庄等)与宇宙万物转生轮回的大“圆”提升出来。
谢秉元副教授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199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张小夫教授学习电子音乐作曲。2002年筹建沈阳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专业,现任沈阳音乐学院教务处处长。他的代表作品《喁》(为人声与计算机而作)创作完成于2002年,这次演出他与沈音舞蹈学院青年教师韩溆合作为这部作品加入了现代舞的新元素,再加上现场舞美灯光的紧密配合,彰显出十足的现代气息。《孕育&轮回》(为古琴、实时视频与电子音乐而作)是由沈音作曲系教师张睿博作曲(编程),历时5年于2010年创作完成,在这次音乐会中由沈音古琴专业朱默涵教授正式首演。乐曲中,古曲旋律伴随着高叠和弦;强烈的节奏化作心跳循环反复;气息以具体音乐的形式出现。伴随着互动的视频片断,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一种融合之美,而且具有另外一种碰撞之美:呼吸、明暗、电声与原声、古诗词(阳关三叠)与现代文化。以上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曾经师从张小夫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最后,恒卦三十二是谢秉元与张睿博共同指导作曲系学生(赵中野、杨天暘)完成的一部作品,其中融入了现场呼麦(阿穆,维族)与工业噪音的成分(通过Kyma系统编程处理)。此作品以环境保护为视角,不仅体现了整场音乐会的三代师承关系,而且体现了新一代作曲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张小夫在25日的专题讲座《当代电子音乐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围绕着单一媒体、多媒体、新媒体;以及声、音、乐三个层次,非常透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母语语境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