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期生活在新疆兵团的的王宏伟
王宏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八团为家乡人民演唱(谭春泉/摄)
有人说他来自新疆,有人叫他“西部歌王”,却很少有人了解,他是祖居河南,生长在新疆兵团的正宗“兵二代”;有人爱慕他的一副好嗓,有人钦羡他的无限荣光,却很少有人了解,他正如沙漠中的一棵骆驼刺,一面深深地植根大地,一面努力地靠近蓝天,可以蛰伏,但永不停歇……
当所有的苦难都没能阻挡住他的一路欢歌,他终于满怀着对大西北的深情,把歌唱出了新疆,唱出了中国,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没有忘记那片热土,那个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是他人生的原点,也是他不竭的精神动力与创作激情之所在——
知道王宏伟是兵团人,还是在近期本报开展的“走转改·兵团行”活动中,他是农五师乃至整个兵团的骄傲,在介绍兵团的时候,往往被视作“形象大使”式的人物,于是我们怀着好奇与期待,联系到王宏伟,听他讲述那段在兵团的故事。
利落的短发,爽直的性格,清脆明亮的声音,乐起来两颊深深的笑涡,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很难从王宏伟的身上读出苦难与艰辛的痕迹,有的只是坚毅、果敢、承担,以及如胡杨般地永恒向上、向上的精神。
王宏伟说,这正是西北大地赋予他的性格底色和永远的精神财富。正如戍边生活锻造出的所有兵团二代一样,他朴实、坚强、脚踏实地,对一切安之若素。
地窝子里,妈妈为我剪脐带
有关王宏伟的故事,有些辛酸却又不失为一段传奇,它发生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博尔塔拉的温泉县,更精确的发生地是:深居于阿拉套山中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8团6连。这里距离边境仅十几公里,每年10月就会迎来冬天,次年的4月底冻土才会融化,有时五月天还是白雪皑皑。
1964年,王宏伟的父亲携妻子、弟弟,从河南转业到了这个大山深处最边远、最艰苦的连队。坐了十几天闷罐车到达新疆时,已是军官的父亲本可以留在石河子,但因为坚信“共产党员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最终他毅然决定前往博尔塔拉最偏远的温泉县,在一线为祖国戍土守疆。
当时兵团刚成立不久,条件还很差,地里刨个坑,上面用树枝、毛毡搭个能挡风雪的三角顶棚,便成了人们居住的地窝子。寒风凛冽的阿拉套山里,几近与世隔绝,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没有水也没有电,物资更是奇缺,这让从平原地带迁居至此的母亲和叔叔很不适应,唯一的慰藉是在这儿能吃得上口里(新疆人对内地的称呼)和师部都没有的白面,这也是困难时期兵团对基层连队的特殊照顾。
4年后的一个夏日,博尔塔拉最美的季节里,一个瘦弱的男婴呱呱坠地,是真的生在地上——父亲因“文革”受牵连被关在牛棚不准回家,大姐三岁二姐两岁,都帮不上忙,找不到卫生员的母亲只好自己剪断了孩子的脐带。待父亲终于被放回家的时候,无人照顾的小宏伟,早已将自己手指上的血渍吮吸干净,酣然睡去。
在这样清苦生活中,父亲母亲以超乎常人的忍耐,维系着一家七口人的生计,可就连这样的平静也未能持续太久。父亲因“文革”期间的批斗和斗争,被打成了脑震荡,此后常常头痛。待疼痛无法忍受,到当时兵团总部所在地石河子求医时,已告不治,很快便因脑溢血发作,永远地“留”在了石河子。那是1972年,王宏伟最小的弟弟刚刚满月,王宏伟也只有4岁。
深受打击的母亲很快面临更加棘手的问题,怎样养活5个幼小的孩子。万般无奈之中,她将幼子留给邻居,带着4个稍大的孩子,回到河南农村。一年后,母亲回到了新疆,姐姐们也逐渐迁了回去,9岁那年,王宏伟告别了寄居5年的爷爷家,回到了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