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子都》再创辉煌
由张烈编剧、石玉昆导演、林为林领衔主演的《公孙子都》,是浙江昆剧团继《十五贯》之后十年磨一戏的突出成果。该剧根据《东周列国志》“公孙阏争车射考叔”的故事和传统戏《伐子都》改编而成,通过表现公孙子都暗箭伤人后,惶恐不安,“避过法诛难避心诛”,最终精神崩溃而死的悲剧故事,揭示了“一念之贞可成英雄,一念之差便成罪人”的主题。林为林凭借在《公孙子都》中的精湛演技和高超武艺,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10年来,浙昆人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公孙子都》演出了500余场,修改了上百次。该剧先后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大奖,并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法国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塞纳大奖”;2008年被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后,获第十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戏曲片提名;三度进京演出、两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位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
出人出戏出效益
浙江昆剧团在打造精品剧目、频创佳绩的同时,坚持昆曲艺术进校园、文化惠民下基层、商业演出创效益,在剧团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对外交流和市场营销诸多方面,均有不俗建树。
浙江昆剧团先后推出新编和传统剧目《红泥关》、《临川梦影》、《小萝卜头》、《乔小青》、《十面埋伏》、《未生怨》、《琥珀匙》、《水磨雅韵——昆曲交响音乐会》和《徐九经升官记》、《烂柯山》、《蝴蝶梦》、《雷峰塔传奇》等。其中《红泥关》、《临川梦影》、《乔小青》在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大奖和众多单项奖。
浙江昆剧团近年来平均每年演出270余场,年票房收入185万余元。同时注重文化惠民演出,积极举办各类昆曲讲座和联谊活动,培养了大批昆剧观众和大学生票友。
作为文化部命名的“昆曲创作人才培训中心”,该团先后承办了5届全国昆曲院团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综合高级人才培训班,60多位专家学者到浙江杭州授课,全国260余名各剧种学员参加了培训。该团编辑出版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第七卷浙江卷》、《张娴舞台艺术回忆录》和《灵魂的救赎——昆剧〈公孙子都〉创作评论集》,并推出《关于非遗代表作名录之昆剧——浙江10年保护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和《在昆曲传承创新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论文。
浙江昆剧团重视人才培养,努力实施浙江省文化厅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新松计划”,累计为20名青年演员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并为他们拜师学艺、进修深造牵线搭桥、提供条件。青年“万”字辈演员主演的《西园记》、《徐九经升官记》、《乔小青》、《临川梦影》等,在中国昆剧艺术节及浙江省内艺术大赛中获各类奖20余项。
此外,浙江昆剧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12年4月,在英国斯特拉福德市,浙江昆剧团与英方同台献演《牡丹亭》与《哈姆雷特》,让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传世名作亲密接触。4月28日,浙江昆剧团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30多个国家的大使、文化使节及侨领侨胞演出,《狮子楼》、《吕布试马》、《游园惊梦》和《前亲》4出精彩的折子戏,倾倒了中外宾客。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昆剧团10年来接待各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专家学者、戏迷百余人次,应邀赴美、英、法、瑞典、日本等国访演10余批,赴港澳台地区演出、授戏30余批200多人次。
从《十五贯》到《公孙子都》,从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到昆曲首访世界非遗评选总部,不仅见证了半个世纪来,浙昆人对中国昆曲所做的积极贡献,也记录了他们筚路蓝缕、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足迹,更凸显了浙昆人勇于开拓、勤于实践、善于育人、敢于创新的团队精神。
“展望未来前程,更觉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充分尊重昆曲艺术的深厚传统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昆曲这门古老艺术更加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守住民族文化的根,闯出传承发展新路,让昆剧艺术绽放出与今天时代相映生辉的光彩。” 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说。(中国文化报/杜俏俏 苏唯谦 通讯员 励栋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