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昆剧团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昆曲艺术表演团体。由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樑等在民间戏班“国风苏昆剧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继《十五贯》之后,该团相继复排和创演了《西园记》、《牡丹亭》、《墙头马上》、《风筝误》、《长生殿》、《浮沉记》、《狮吼记》、《渔家乐》、《少年游》等大戏和一批传统折子戏,出现了“传、世、盛、秀、万”五代传人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兴旺局面,培养出汪世瑜、王奉梅、林为林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昆剧表演艺术家。
1982年,浙昆被文化部授予“继承革新奖”,1986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嘉奖,2000年荣获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优秀演出奖”,200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2007年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2008年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榜首)及全国戏曲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2009年荣获法国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最高奖项“塞纳大奖”,2012年浙昆保留剧目《十五贯》和新编昆剧历史剧《公孙子都》双双入选“全国昆曲十大优秀剧目”,2012年浙江昆剧团传统保留剧目《十五贯》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浙昆录制发行《幽兰飘香·传世盛秀——100出优秀昆曲折子戏音像光碟》,为昆曲的传承研究、普及传播留下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料。目前,该团拥有中国昆曲终生成就奖4人、中国昆曲进步奖4人、中国戏剧梅花奖4人(其中1人获“二度梅”)、白玉兰戏剧表演奖1人、文化部文华优秀表演奖2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全国昆曲代表性传承人2人、浙江省昆曲代表性传承人4人。
新世纪以来,浙江昆剧团在继承与创新中执着前行、捷报频传、硕果累累。2012年11月20日,该团的《十五贯》以1528场演出场次,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同时,《十五贯》、《公孙子都》双双荣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十大昆曲经典剧目”。
《十五贯》铸就梨园传奇
昆曲优秀传统剧目《十五贯》是浙江昆剧团的保留剧目,通过讲述明朝宣德年间,苏州知府况钟为两个屈打成招、被判极刑的青年男女熊友兰、苏戌娟昭雪冤案的故事,表现了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主题,塑造了况钟这一据实判案、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
1956年元旦,由周传瑛、王传淞领衔主演的《十五贯》在浙江胜利剧院首演后移师上海,连续演出近50场,一炮走红。
1956年4月,应中宣部之邀进京演出,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在京期间,该剧于46天演出47场,观众达7万余人。毛泽东先后两次观看演出并做出指示:“《十五贯》是个好戏。这个戏要推广,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这个剧团要奖励。” 周恩来观看演出后,特地到后台看望了全体演职员,并对演员们的精湛表演给予了极高评价。周恩来说:“你们浙江做了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很高的艺术性。”
1956年4月21日,文化部在京举行颁奖仪式,表彰和奖励浙江昆剧团。5月17日,文化部与中国剧协邀请首都文艺界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6个多小时的《十五贯》座谈会。5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盛赞《十五贯》为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此后,江苏、北京、湖南、上海等地的昆剧院团纷纷成立,昆剧艺术终于在新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纪念、传承《十五贯》,浙江昆剧团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举措,如出版《十五贯》文集,每年清明节组织全团职工祭奠周传瑛、王传淞,赴京举办“纪念《十五贯》进京演出50周年”演出,参加国家大剧院的经典剧目展演,“纪念昆曲艺术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等。
《十五贯》久演不衰,常演常新,是浙江昆剧团的立团之本、传家之宝,更是中国昆剧“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