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文,男,69岁,初中文化。1941年5月4日出生于冷水江市岩口镇农科村,1953年开始师从父亲学傩艺、师教道教、武术等;1970年参加湘黔铁路修建,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72年回家务农,并专随父亲从事傩戏表演行走香火。1982年接过父师的衣钵,成为苏氏傩坛的掌教师公,先后培养弟子二十余人,香火行遍冷水江、涟源、新化、新邵、邵阳等地。
1947年9月16日至19日,父亲为他举行了为期四天的梅山师教《抛牌过度》仪式,年仅六岁的他被确定为苏氏傩坛下一代的传承人,教名苏君吉仁;1956年开始一心一意师从父亲学习傩仪、傩礼、傩祭、傩戏、傩舞、傩曲、傩歌等,当时破四旧,把傩戏视为封建迷信,但一直坚持白天从事生产劳动,晚上苦练念、唱、打、奏、做、跳、舞等傩技。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了,宗教信仰自由了,因此香火绵绵不断,渐行渐多,渐行渐广,傩艺表演也越来越多,水平突飞猛进,日趋成熟。全面掌握了《搬开山》、《搬土地》、《搬锯匠》、《搬五台山》、《搬和尚》、《祭都头》、《和坛神》、《和梅山》等梅山傩戏大部分剧目。至今培养了弟子苏业照、苏业烈、苏海林、苏乐喜、袁立军、袁余起、袁名胜、袁铁明、袁望明、胡启杰等二十余人。
2006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冷水江市为“中国蚩尤文化保护基地”,同时举办梅山蚩尤文化傩艺展演选在苏氏傩坛所在地——冷水江市岩口镇农科村举行,苏氏傩坛演出的《搬锯匠》受到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麻国钧及其他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2007年在冷水江波月洞景区参加首届中国•冷水江梅山傩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并荣获《中国•冷水江市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傩戏资源保护奖》、《优秀节目奖》;2007年9月22日,中日文化交流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他带领冷水江傩艺队表演了《开坛》和《搬锯匠》两个片段,取得巨大成功。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为此制作并颁发了2007年中日文化交流会参演证书,同年12月份荣获冷水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的2007年度《突出贡献奖》。2008年赴新化紫鹊界景区参加梅山文化交流演出。2009年至今,配合专家学者参与美国哈佛大学《湖南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的调查与研究。
梅山傩戏是梅山文化、蚩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历史悠久,是古梅山人牧渔狩猎、尊祖傩祭等场景的真实写照。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