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引起沉思
当我们看到张继钢先生的《一个扭秧歌的人》 ,会陷入对一个民族情感的沉思,对孙龙奎先生的《残春》会陷入人性生存本身的深思,看到高成明先生的《守望》 ,则会陷入对人性欲望的深思。这三个独舞都是舞蹈作品中经典的范例,对我们的创作和教学都很有指导意义,它们都回答了先前蔡国强先生的问题,即中国人的形象。然而大多数当代舞蹈却不是如此,在形形色色观念的驱使下,变得愈来愈理论,愈来愈抽象,愈来愈“哲学” 。如果说我们的前辈的创作是谦卑地站在生活面前,聚沙成塔式地创作虔诚之作的话,现在舞蹈创作者们创作的更多的是肤浅傲慢之作, “对生活的挖掘” 、 “对人性的挖掘”等句子常常出现在当代创作者的嘴边,事实上我们放弃了以往的对生活的崇敬之情,犹如煤窑主一般将现实生活肆意开采,将生活的素材胡乱拼贴,体现千疮百孔的人性底线。舞蹈成为“玄学” ,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还埋怨观众不懂得欣赏。另一方面,技巧被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几乎将舞蹈变成江湖艺人的把式活儿。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舞蹈?从未跳过舞的闻一多,却留下了对舞蹈最好的见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他还进一步认为:“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便是节奏的动;或更准确点,是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但是只有在原始舞里才看得出舞的真面,因为它是真正全体生命的总动员。 ”当代舞蹈不过是一种退步了的审美和社会的遗物罢了。我们越是研究艺术,对自然就越不关心。我们越是关注舞蹈的技术,也就越漠视舞蹈原来的意义。所以张羽军在十分年轻的时候就创作了《黄河》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每当我问起他时,他总是回答说:我无话可说。沉默,意味着放弃,放弃在“表面的计划,厌倦了琐碎的努力和装腔作势的能干以及自我逞能的模样”(贝克特语) 。沉默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对纯净开阔视野的隐喻。面对当代如此喧嚣繁杂的声音,面对光怪陆离的灯光,面对激情四溢的身体,沉默可能是一种对抗的法则吧。我相信这个时代中真正的舞蹈一定会在这样的沉默中诞生。
结语
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重新梳理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创作走向,也是为了给自己提个醒,我们既是这个行业里的创作者,也是这个行业外的观赏者,我们就是这个时代的镜子。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堪称舞蹈的黄金岁月,呈现出美学的多样性,造就中国舞蹈创作的巅峰。回到文章的开头,“每个时代必须为自己重新启动一个‘精神性’的计划” 。当代艺术所渴求的创新模式是应该按下重启键,还是彻底关机?都是观看的艺术,在英语中“looking”与“staring”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看见,后者是凝视。这两个词汇代表了两种立场,看见是随机的,偶然地看见,是不确定的,而凝视则是一种主观的强制的关注,不允许注意力松懈。也许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个时代的精神,但是我们必须有立场,要确认自己的作品是引发“看见”还是“凝视” 。(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主任)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