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作曲家”
在《我热恋的故乡》之后,我还写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西北风”歌曲,这之后有很多人找我写歌。有一天,有位导演找到我,想让我为一个电视剧写主题曲,这个电视剧的名字叫《篱笆,女人和狗》 。当时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怪,导演说希望我再刮刮“东北风” 。我拿着本子仔细地看,内容是非常感人的,讲的是改革开放初农村的故事。那时给电视剧写歌还不是那么风靡,我找到词作家张黎老师,希望写一种“意识流”的感觉,当年已经有了《一无所有》 《雪城》这样的歌曲。张黎很快写出了词—— 《篱笆墙的影子》 ,立意很独特,有一种深意在里面,写完发表后影响很大。细细咀嚼歌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哟,爹是爹来娘是娘。麻油灯呵还吱吱地响,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哦,哦,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 ,有人开玩笑说这说的都是废话嘛,但是绝没有那么简单,我看这个词特别有一种感受,虽然它表面说的都是一种现象,却表达了一种大家都有却都难以言说的感受,所以引起了共鸣。歌曲创作绝对没有那么简单,不光是曲调优美就可以了,它一定得有思想性。当时有人说这首歌曲是打破沉寂的先声,具有启蒙意义。
当时还写了《苦乐年华》 《苦篱笆》等等,立刻又火了。录像带、录音带卖疯了,磁带卖了1500万盒,这在现在看来是天文数字。从我本人来讲,我觉得精神的受益者是我,我精神上特别满足。有一次我到云南采风,在边境的山上,听到远远的山坡上一个年轻女孩一边放牛一边唱着“我的故乡并不美……”那声音在大山中回荡着,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虽然那个声音并不太优美,音准也不是很准,但是却能立刻勾起我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怀恋,和我对写歌的“瘾”来,这就是一种精神满足。
“会歌专业户”
写完这一系列歌曲之后,我后来又连续写了好多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歌,那时很多人就把我归到“农村作曲家” 、“农民作曲家”的行列。不久后,北京亚运会要召开了,亚组委的人找到我,说:“我们征会歌征了一年了,你也不积极,一首都不投稿。 ”那我说,我试着写写吧,后来就写了几首,其中包括《亚洲雄风》 。
其实《亚洲雄风》的成功,不在于创作技巧的成功,首先是整个大平台造就的,火炬在全国传递时都在放这首歌,连大街上的小孩都会唱“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 ”曲调、歌词都简单、好唱!另一个重要方面还是在于创新,我认为艺术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创新我也走不到今天。这个歌火了之后,除了知道韦唯、刘欢演唱外,大家也在关心这歌是谁写的?说是徐沛东写的。有人说,不可能,因为他们印象中我就是“农民作曲家” 。后来知道了我也能写运动会歌曲,就又有好多人找到我,让我写运动会歌曲。我写过“青运会” 、“农运会” 、“城运会”会歌,我又成了“会歌专业户” 。
有一天,有位老同志找到我,说让我写个“民运会”会歌,我那时真是写伤了,说能不再写会歌了吗?那位同志说,“我们征集了一年,实在没有好作品。这样,你写了,就定下来,就是会歌了。 ”我说我试试吧,但不是会歌,就是一首歌曲。我找到乔羽老师,后来就创作出那首《爱我中华》 。歌曲与运动会没什么关系,只有一句“健儿奋起步伐”与运动会稍有些关联,这一句足矣。“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情感非常真挚。
最后,我想告诉现在的创作者,千万不要概念化、形式化,这样创作不出好歌曲。我们回顾一百年的歌曲,包括抗战时期那些激愤、昂扬的歌曲,都是发自内心的、无可比拟的,是一种民族的洪流。把最普通的话写进老百姓心坎里,这才是高人。所以《常回家看看》为什么大家爱唱,因为它朴实而简单。我也经常在反思自己,我现在的作品说实话越写越复杂,其实想来最难写的恰恰就是最简单的歌曲。现在的整个歌曲创作环境空前繁荣,一年的歌曲创作也有三五十万,能够听到录成声音、成型的也有十几万首,传播的渠道也非常之广,有电视,有广播,有唱片,有网络,但老百姓还是不满足,说没有好歌。我想我们真应该好好思考,从历史中找经验,如何把握住时代脉搏,使自己在这个时代中保持不断创新,做一位“弄潮人” 。(中国艺术报记者张悦根据徐沛东在第三届中国宜昌钢琴节所作的《歌曲的创作回顾与思考》讲座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