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宫的日子是快乐的、充实的,也许十多岁时的于愿愿根本不会想到,二十年后,她会回到大连少年宫任教,成为别人音乐梦想的指路人。
父母师长 成就她的声乐之梦
于愿愿说,沿着音乐之路走来,一路支持自己的力量就是喜欢,父母师长的陪伴和指导让她在人生的叉路口做选择时,服从了真心。
“每次看到我现在的学生家长冒着酷暑严寒,送孩子来上课时,我就想到我的父母。”于愿愿说,10岁时,妈妈送她到老师家学钢琴,为了不打扰老师上课,送到了他们就离开。夏天还好说,找个树荫凉快一下,很快就
过去了,但是到了冬天时就没有地方去。大连的冬天冷起来冷到骨头里,“他们俩就在一楼的楼道里,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父母的付出一直记在我心里面,学声乐不仅花时间,而且还是挺花钱的事儿,但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说过这些事。”于愿愿对父母充满感激。
上了中学之后,于愿愿就不去少年宫了。高中考到了大连第四十四中,那是一所有着音乐传统的高中,于愿愿说:“在高中,老师鼓励每个学生的特长发展,所以我爱唱歌,同学们都知道。老师还鼓励我参加大连市的比赛。记得上高一那年,大连举行了首届英语歌曲大赛,老师就让我参加了。结果我拿了个二等奖,一等奖是一个群体节目,大约十多人表演。”
那时的于愿愿还只是把唱歌当成一种爱好,真正的选择题在她上高三时摆在了面前。“高中的师姐考到了沈阳音乐学院,她十一放假回来时对我说,愿愿你唱歌那么好,为什么不想着学声乐呢,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吧。”
于愿愿说,“好像师姐的一句话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我可以把爱好当成方向。我决定向师姐介绍的汪美斐老师学习。从来没有唱过‘大歌’,从来没有进行过一对一正统声乐训练的我,跟着汪老师学了五个月。在第二年的3月,我就只身跑到沈阳去考音乐学院了。谁知一考就考上了。回来后,我跑到汪老师家,告诉她这个好消息。”那一年的沈音声乐系,只招九个学生,于愿愿就是其中一个。
梦想就此起航。
从事音乐教育 培养音乐人才
大学毕业后,和许多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一样,于愿愿选择了北漂,她一边在北京市音乐舞蹈学校任教,一边在中国音乐学院上课。“那时有很多想法,想去留学、想去考研,总之只要与音乐有关的事情都想尝试。可是兜兜转转,我还是回到了大连,我的故乡。”
2002年,大连歌舞团正好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时候,想吸收一些新的力量加入,于愿愿就成了其中一个。于愿愿自己也没想到在大连歌舞团一干就是十年。“大连歌舞团的老师们都很强,而且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我刚到时,许多老师给了我提携。”
在这十年中,于愿愿收获了很多,成了业界出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多次获得国内美声唱法大奖,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广昌国际莲花节》《大连国际服装节》《澳门回归十周年》等大型演出,担任独唱。在市内举办的大型晚会上,也总能看到于愿愿独唱的身影,她的歌声总让人难以忘怀。
一年前,于愿愿的工作调动,来到大连少年宫任声乐老师。这时,已为人母的她,觉得自己沉静下来,她很喜欢和孩子相处的时光,每当看到少年宫的孩子们,于愿愿不自觉地嘴角上翘起来。
“这些年来,我带过很多学生,有的没有声乐基础,有的甚至来时唱歌还跑调,但是经过训练,进步就非常快。每当听到学生们给我打电话说,老师我考到了中戏,考到上海音乐学院,我都替他们高兴,我也体会到了当年我的老师的那种快乐。”
她说,这种快乐与站在舞台上唱歌给大家听,是不能相比的。(大连晚报)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