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下起冬雨的那个早晨,记者走进了劳动公园的大连少年宫,采访少年宫的声乐老师、女高音歌唱家于愿愿。
她瘦高的个子,穿一件粗线的针织毛衣,有点肉的女生很少敢挑战这种毛衣,但于愿愿穿起来,恰似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于愿愿说,在少年宫和孩子们待得久了,人自然单纯年轻起来。
在少年宫的声乐教室里,坐在钢琴边,于愿愿向记者讲起了她的成长经历。原来,这里也是于愿愿音乐梦想起飞的地方。
少年宫 梦想起飞的地方
声乐教室的窗外,就是劳动公园有着百年历史的荷花池。虽然没有了荷香阵阵,但冬雨拂过树梢别有一番韵味,这样的天气正适合与朋友聊聊天,记者与于愿愿的话题也从这座有着“中国第一宫”之称的大连少年宫开始。
儿时的于愿愿就显示出了音乐天赋。被姥姥姥爷带大的于愿愿,最喜欢的就是家中的半导体收音机。姥姥是这样讲述音乐对她的最初启蒙。“愿愿是个极好带的小孩,早上一起来,把她放在收音机边上,‘每周一歌’一响起,她就什么声都没有了,认真地在那儿听,大人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一听就是一两个小时过去了。”
四岁时,喜欢唱歌的于愿愿被父母带到了少年宫学习,可因为接送的问题,没多久就不得不终止了学习。但于愿愿与少年宫的缘分并没有结束,小学一年级,于愿愿参加了少年宫的考试,谁知一考,考了个第二名。正好,旁边的教室是招收舞蹈学员的,舞蹈老师一看这个小姑娘的身材比例觉得是个跳舞的材料,是学跳舞还是学音乐,这下于愿愿的父母拿不定主意了。偶然间,小愿愿听到别的家长在说,学跳舞苦着呢。单纯的她一听,就对妈妈说坚持要学唱歌。于是乎,命运的天平倾向了音乐。“上小学时,我家住在春柳,每次上课我都要坐车从西到东,那时也不觉得苦,家里也没有车,不像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是车接车送。”
少年宫的岁月让于愿愿收获良多,在这里奠定了她对音乐知识最基本的理解。她说:“大连少年宫走出去很多人才,这与很多优秀老师的付出分不开。当时,教我们的有一个靳老师,很和蔼,讲课深入浅出,她教会了我们很多歌。少年宫经常有些演出,老师们就让我参加,慢慢大家都认识了我,都说‘这小姑娘唱得不错,而且会唱很多歌。’”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