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筠(1922-2011)演出照
孙书筠是20世纪中后期京韵大鼓艺术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不久前,在她离世一周年之际,业界为她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她的艺术影响力,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她有值得历史记取的某些东西。
孙书筠是北京人,原名孙慧文。自幼从父学唱京剧, 11岁拜王文瑞为师改攻京韵大鼓, 16岁开始登台演出,以唱“刘(宝全)派”段子为主。18岁在天津演出期间,有幸亲眼观摩拥有“鼓界大王”美誉的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的说唱表演,并得以向刘求教,而后成长为“刘派”京韵大鼓的重要传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她先加入群声曲艺社,不久之后进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并在“说新唱新”的时代语境中,开辟了具有自身个人特点的演唱风格。尤其在传扬“刘派”京韵大鼓的过程中,她能够依据自身的女声特点,将“刘派”京韵高亢挺拔、激昂劲俏的特点演绎得出神入化,极具女声刚中带柔、俏里含媚的脆美特色,从而与大多数女演员师承男声演唱时亦步亦趋的刻板做派形成鲜明对照,被称为“ ‘刘派’京韵大鼓‘女声化’的丰碑” 。
京韵大鼓向有“刘(宝全)派” 、“白(云鹏)派” 、“张(小轩)派”以及“少白(凤鸣)派”和“骆(玉笙)派”之分。划分并认定这些流派的主要依据,是其各自所唱曲目的题材与内容特点,以及表现这些题材内容时结合各自的嗓音条件与艺术趣味,综合呈现出来的唱腔特征与舞台风格。与“白派”主要擅唱“红楼”题材段子如《黛玉焚稿》 《祭晴雯》和《宝玉哭黛玉》且嗓音低沉宽厚、行腔柔婉和缓不同, “刘派”由于主要擅唱“三国”故事及其英雄人物的事迹,嗓音高亢挺拔,行腔激昂劲俏,以此表现铁马英雄的征战冲杀,很适合男声演绎。而历史上的曲艺表演,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男艺人的创造与天下。京韵大鼓的形成与早期发展尤其如此。后来虽也有了女艺人,却由于师承的原是男艺人,因而在大部分的女艺人那里,往往更多是承续前辈男艺人的唱法包括润腔技巧,许多人甚至连动作身架也学男艺人的做派,故而很难走出“男性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