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府 底蕴深厚
学校前身蚕学馆创办于1897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64年由国务院命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定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800余人,正高职称教师20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1人,省“千人计划”3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级特聘教授7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0人,博士生导师53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5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0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70余人。
学科科研 成就显著
学校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含工程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近几年学校获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省部级奖励12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中,我校名列第87位;2010、2011中国大学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我校分别位居第12位和第15位。
人才培养 硕果累累
学校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9个省级优势专业,15个省级重点专业(含建设),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单位”,连续两届成为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校发起单位。学生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等竞赛中获全国性奖项200余项。
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录取分数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居省属高校前列,获评教育部2011-2012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50强,浙江省教育厅“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光华基金会“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在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的“2009、2010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中,我校4名学生进入百强。
国际交流 走向世界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师生互派、合作研究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5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化办学趋势日益明显。每年除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合作科研及参加其它学术活动外,学校还专门设立“出国(境)交流学习资助基金”,用以资助校际交流学习项目的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
学校同时具有外国留学生和华侨、港澳台学生的招生资格,被列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