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绍兴艺术学校以“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长效机制创新”的“三创”工程,让毕业生就业有“底气”、有“舞台”、有“保障”,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稳步提升。
创新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有“底气”。从2007年始,绍兴艺术学校与绍兴文理学院合作办学,相继开办了音乐、舞蹈、戏曲表演大专班,办学层次得以提升。而为了进一步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学分制改革,形成了美术专业的“画室制”,音乐、舞蹈和戏曲专业的“学、训、演”结合、“选修制”、“辅修制”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处理了艺术类人才培养 “博通”和“专精”之间的关系。毕业生不仅基础宽厚,而且技能过硬,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创新平台建设,学生就业有“舞台”。该校连续举办7年的校园招聘会已成为省内各地区艺术类人才选择的重要平台。同时,每届招聘会形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洽谈会,采取了以毕业大戏、音乐会、作品展及个人专业技能展等形式,动静结合,让用人单位“看活儿挑人”,实现供需双赢。如该校2012年就吸引了近50余家单位参会,提供艺术表演类和综合类岗位200余个,而当年该校毕业生却只有70名。此外,该校还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至今已与20余家专业艺术类表演团体开展校企合作,让众多专业优秀、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不少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尚未毕业便被用人单位下了“订单”。
创新长效机制,就业有“保障”。学校及时升级改版了学校就业网,毕业生可以注册登录查询相关招聘信息;建立了一级手机群发服务(就业指导短信群发)、QQ群发服务功能,第一时间公布相关就业信息;建立了学校就业工作年度考核机制,把各专业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作为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参考。学校还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开设成必选课,从校外邀请创业专家讲师团授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之星大赛,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创业的热情和成功率。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已有30余名毕业生走上了创业道路,相继成立设计公司、艺术培训中心等规模不等的经营团体,这些创举不但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将不断吸纳新的艺校毕业生就业。(绍兴市文广局)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