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侠在《沙家浜》中扮演的阿庆嫂
80年舞台神韵,赵燕侠迷倒众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神韵来源于赵燕侠从小为了练功吃尽的苦中苦,来源于她生于贫困养成的坚韧与执著。老艺术家们被逼出来的这种巅峰技艺,不仅让晚生后辈们望尘莫及,也让人们隐隐有一丝担忧:没有了苦难的浸润,这些必须靠苦磨才能登峰的艺术,未来还能保留多少金色?
2007年的重阳节,一台国宝云集的京剧演唱会在长安大戏院一连五个小时唱得人热血沸腾。其间,一位老人虽然压大轴登台,但却早早坐在侧台默戏,这便是原北京京剧院五大头牌之一的赵燕侠。当晚,她在张学津和李长春的陪同下最后登台演唱的《智斗》,让满堂戏迷热泪盈眶。但20多年未登台的她此后因身体原因再次销声匿迹。年度之交,当赵燕侠因“舞台生活80年”再次露面接受众人的致敬时,曾经是一代京剧人从艺经历的尘封往事重又被唤醒。这位融花衫、花旦、刀马旦于一身的京剧大家留给后辈的,除了传世的艺术,更多的是时代的印记。
6岁以娃娃生在武汉首登台,15岁第一次在北京挂头牌
1934年的夏天,赵燕侠的父亲正在武汉天声戏院搭班唱戏,适逢上海京剧名旦毛剑秋到此演出,打炮戏是《三娘教子》。有人推荐年仅6岁的赵燕侠扮演剧中娃娃生应工的薛倚哥,父亲担心其年幼又没有登台的经历,但在她的一再要求下,请人连教唱带说动作就上场了。第一次上台的赵燕侠不但表现沉稳,还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从此,天声戏园演出的《桑园寄子》、《逍遥津》、《汾河湾》等有娃娃生的戏均由她来客串。6岁的记忆有些模糊,但第一次在北京登台的一幕赵燕侠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细节,“一个没有名气和背景的15岁小姑娘,要想在前门外大栅栏的三庆戏园挂头牌,父亲忍饥挨饿到处借钱买够200张红票和20个包厢支持我登台。这出《十三妹》是我学的最早的一个戏,没有太多戏剧内容,主要靠表演,文武皆有。我的每一句念白都不白念,台下都有掌声。可即便这样,下台后父亲站在上场门还是一通抽我,目的是让我记住唱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