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合唱团训练排演中的若干基础性瓶颈环节
力 仁
本文所称的业余合唱团是指由未曾正式接受过专业音乐院校系统声乐教育的业余歌唱者组成的非职业合唱团体,大致包括三类情况:第一类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合唱比赛或合唱节活动,有需要时能为专业文艺团体担任同台伴唱辅助演出任务,训练演出已大体走上正轨;第二类是由程度不一的歌唱爱好者和热心人士组成的合唱社团,能坚持常年集体排练,常在一些省市或基层此赛中获奖,积极性高且不乏自信,但因一些关键瓶颈问题自觉不自觉的长期存在而始终停留于爱好者阶段,未能真正入行;第三类是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街道社区等组织的普及性群众歌咏大合唱,随活动需要临时组织,属非常态性存在,本文主要涉及第二类情况。对于合唱艺术的理论学术问题及有关歌唱基本功如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基础乐理等应由各类歌唱训练班声乐教学班解决的问题本文不作详述,关于合唱团人员构成、组织建设、活动管理、演出经纪等问题也均不予涉及,仅限于讨论业余合唱团训练排演阶段常见的几个基础性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有些一向较少受注意,需要特别强调提出,有些则是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但常见的是知行不一,知而不行,述而不作,明知而难改,积重而难返,问题的存在普遍而顽固,造成合唱团长期徘徊不前,难以跨越门坎更上层楼。以下结合实际随想随写,所述不能面面俱到,至多算是提一点零星参考。
一、关于合唱发声与音质要求
现代合唱一律采用科学发声法即通称的“意大利美声唱法”(Bel Canto),业余合唱团无论程度水平如何都应当尽力向这一要求靠拢,包括传统上讲的发音部位靠后,放松喉头,抬硬腭降软腭,加强头胸共鸣,用好腹式呼吸等等。具体不谈,只强调一点,既然称作合唱团,就不能等同于群众歌咏活动,最根本一条就是坚决杜绝直嗓白声,这是合唱发声的前提,无此一条其它皆无从谈起。
正规合唱为追求和声效果稳定和音色纯净透明,要求保持声音平直不用颤音,不让声音波动(No Vibration),因此不能把独唱的一些发声方式照搬到合唱中来。这一要求源自欧洲中世纪教堂唱诗和宗教弥撒曲追求的“天籁般的声音”,现代合唱传承了此种要求。当代国际上出现了一些稍偏向灵活的做法,但也要看曲目、场合及演出性质,一般而言仍以音高稳定少颤音波动为正统。
二、关于合唱的“起声”
合唱发声开始一刹那的“起声”至关重要,包含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要求音头明显的起声。所谓“音头”,理想状态是指起唱瞬间音量即达到力度标记规定的最大值。发声前吸足气,声带闭拢,一俟到达起唱点时立即以饱满气流突发性地冲击声带,发出整齐统一轮廓清晰带有明显音头的声音。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郑律成曲)首句“向前向前向前!”,《黄河大合唱·黄河船夫曲》(冼星海曲)首句“咳哟——”,《卡门·斗牛士进行曲》([法] G·Bizet曲)段落首句“斗牛勇士快来吧”,此类雄健壮阔的曲目乐句第一个音都要求声音突然爆发喷薄而出,强调声母,音头明显如刀切般整齐划一。这是合唱中广泛应用的主要起声法,器乐演奏中的“起奏”(attack)和话剧台词戏曲念白中行话所谓“喷口”也都是如此要求。
我们总是对合唱团再三反复强调,音头好坏是区别专业合唱和业余合唱的一个显著标志,演唱声音质量和团队精神面貌尽在其中,常常第一个音就能听出这个团训练水平如何。音头不好原因有三:一是演唱者注意力不集中,到达起唱点时未能及时同步进入;二是思想懒惰演唱拖沓没有积极主动起声习惯;三是怕“冒泡”出错而不敢主动。其共同表现便是潜意识中的“随大溜”,众人都唱我便跟进,虽然前后仅相差十分之几秒进入,但人人皆如此则整体起声必定是一个含糊的“渐强”,犀利齐整的音头便建立不起来。这是业余合唱团最明显也最普遍的毛病,但团员对此往往缺乏感觉,要让全体团员牢牢建立巩固音头概念并养成良好习惯非朝夕之功,需要大家长久持续的努力。
另一种是不要求清楚音头的起声,喉头略放松,先出气再发声,声音轮廓柔和,听觉上较和缓。如《牧歌》首句“蓝蓝的天上”,《我的祖国》首句“一条大河波浪宽”,《蓝色多瑙河》([奥] J·Strauss曲)首句“春天来了”等等都是如此。这种抒情式的起声与一般人唱歌的自然发声较为接近,排练不费事,但也绝不能大白嗓子咧开嘴就唱,发音要小心而有控制,声音要美。
三、关于力度变化与时值保持
合唱力度的强和弱远远超过独唱的强和弱,也即合唱的音量变化动态范围远远大于独唱,演唱力度控制的难点在于强要强得上来,力撼全场声震屋瓦,但绝不能嘶吼喊叫;弱要弱得下去,好几十个人一起唱,声音却要细若游丝似有似无,但又不能虚浮苍白松弛无力,要“弱”中透着“劲”,这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做到。常见的是该响处响不起来,该轻处轻不下去,这就达不到合唱要求。合唱团员对合唱力度变化之大要有足够心理准备,这与平时唱歌非常不一样,必须完全按谱面力度标记和指挥要求演唱。
合唱的弱唱大有讲究。弱唱音量小但不能松弛无力,相反要求声音更集中更有控制。其中半声、轻声和抑制声演唱是合唱必备技巧。半声指正常唱法音量减半,但仍需气息饱满以保持声音穿透力和共鸣良好;轻声仅三到四分之一音量,作为力度对比的色彩性处理,要唱得优美而含蓄;抑制声更轻,声若游丝,以气息支持而不强调共鸣,更富于表情意义。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必须唱满延长音的时值。常见情况是小节拍子时值延长都对,但声音却提早停止,也即有部分延长拍变成了休止符,造成歌声不连贯,一句一停断断续续像是讲话。这表明演唱者乐理概念正确但气息控制不对,不是吸气不足便是吐气过快,延长时值未满气已用完,不得不无声默数拍子等待唱下一句。这在各年龄段都有但年纪大些的老年合唱团对此尤须注意。
四、关于识谱与按谱演唱
识谱无论线谱简谱,均须坚持“按谱演唱”。专业单位要求具备视唱视奏能力,拿到新谱当场唱奏,业余不作此项要求,可以提前发谱准备,但必须完全理解并能正确完成谱面标注的所有要求。实践中发现不少合唱团员演唱速度节奏时值等与乐谱规定不符,并难以与伴奏合拍,即使歌都会唱,谱子全认得,捧着谱子边看边唱也仍然唱不像,究其原因是演唱习惯不良,不按谱面各种标记规定演唱而只习惯于按自己内心韵律和主观意愿凭个人感觉来唱,感性成分多而理性不足,这是缺少训练基础,乐理概念又不巩固的纯粹个人爱好者唱法先入为主造成的结果。这样也许自己觉得唱得不错,但对合唱来说却是障碍。学习器乐演奏的人当中也有不少此类情况,他们要融入合奏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所以业余演唱(奏)者必须克服主观陋习,坚持培养“按谱演唱(奏)”的正确习惯。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