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小小的奢望——希望能借这部《甄嬛》 ,通过上海越剧院最年轻的演员群体,为这个剧院创造一个新的转身亮相。 ”这是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的由衷之言。越剧《甄嬛》 (上本)不久前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首轮公演后好评如潮。如今李莉正带领她的团队在总结首轮演出经验并开启长三角巡演的同时,也正式开始下本的创作,积极的市场反馈让李莉充满信心,记者日前在上海专访了李莉。
好演员要靠好戏来包装
记者: 《甄嬛》 (上本)首演的盛况让不少人感觉越剧的新创剧目确实很有市场号召力,可以说引燃了观众的兴奋点,找到了越剧发展新的突破口,经过市场的考量、口碑的考量, 《甄嬛》应该说是找对了方向。
李莉:越剧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多一点,其实并不太长,但是它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它所拥有的深厚的观众基础,对此我们有着深刻的认识。近些年,戏曲的市场逐步萎缩,对越剧剧种也有很大影响。越剧在上海的市场比起其他剧种来说还算是好的,但是我们一直感觉到危机重重,也深深地感觉到压力。具体说,我们的中生代演员群体成名于戏曲滑坡之前,她们的票房号召力和观众认可度都还不错,但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演员群体,要想被观众比较快地认识和接受,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之前也尝试推青年演员的一些戏,但从市场反馈来说都不是太理想,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是依靠窗口售票以及网上售票这样商业演出的方式走市场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思考很多。这些青年演员中有经历10年左右的舞台磨练,有的是进院两三年更为年轻一些的,他们慢慢积累了一定的观众群,但是如何把他们作为一股力量、一个团体集体推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好戏来包装,我想大戏也是最具说服力的。
流潋紫也是越剧迷
记者:请细致谈谈越剧《甄嬛》的改编故事,毕竟这部剧有很好的观众基础,既能吸引喜欢电视剧《甄嬛传》的年轻观众,又能吸引不少喜欢越剧却对电视剧《甄嬛传》并不太了解的老年观众,可以说做好了即是双赢的结果。
李莉:我们也是一直怀着这样的心思,又恰恰有个机缘在里面。去年电视剧《甄嬛传》热播的时候,院里的很多人都对我说这部剧很好看,适合改编成越剧,我一看有76集吓一跳,这么长的电视剧改编起来恐怕很难吧。正好去年夏天我带队到台湾演出,我在宾馆里用三天四夜把这76集《甄嬛传》完完整整地看下来,看过剧后挺兴奋的,觉得首先从编剧角度讲是可为的。于是回到上海马上就联系住在杭州的原著作者流潋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她首先是个越剧迷,越剧改编《甄嬛传》她是认可的,另外她对我们上海越剧院这个团队也是很信任的,所以她很慷慨地把这部小说的越剧舞台剧改编权无偿给了我们。
我们很快就启动了这个项目的创作。这个剧最难的也在改编方面,因为要把150万字、体量如此之大、枝蔓如此丰富的网络小说改编成越剧上下本顶多5个小时的舞台呈现,难度可想而知。上本选择了“入宫册封” 、“失子出宫” 、“清河王雪地护甄嬛” 、“眉庄与温实初定情” 、“重逢回宫” 、“滴血验亲”等几个精华章节,进行浓缩、嫁接和再创造。上本结束在“滴血验亲”其实在电视剧里已是62集左右了,可以说已浓缩了大部分的内容。当时院里也有人提出可以做上、中、下三本,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做上、下本,考虑的也是市场,因为出去巡演,可以下午演一场、晚上演一场,整部剧的魂没有散掉,演员在演、观众在欣赏时都是完整的一种感受,而上、中、下三本就必须拆开演,这个不利于后面的巡演。也正因为是上、下本,就要做到上本演完,吸引得观众下本特别想看,所以把上本结尾定在“滴血验亲”真假难辨作为最高潮结束,也有一个很大的悬念在里面。我们也一致认为首先是本子一定要做得扎实,后面铺上去的力量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二度创作上才能有所发挥,如果本子不行,后面再用力也白搭。
下本推出时将更有嚼头
记者:观众都很好奇,越剧版将流潋紫原小说中的皇后和华妃两个角色合二为一,并成了华贵妃这个角色,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颇具新意的改编,比如将沈眉庄与温实初的感情线加强等,您作为这部剧的编剧之一,是如何思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