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创作的作品应该如何演奏,首演过不少大型作品的邓建栋非常有体会。“如果只是炫技,就变成是练习曲而不是艺术作品,应把技术融入艺术创作中去,如果能把技术与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的话,技术成为艺术本身的组成部分,就不会让人感觉是在炫技。 ”邓建栋对自己首演的作品如数家珍,比如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 《第二二胡狂想曲》 《第三二胡狂想曲》 ,赵季平的《乔家大院》 (组曲) 。对于引入了西方作曲技法的《一狂》《二狂》 《三狂》 ,有的人会认为不是特别好听,节奏、结构比较散,技术又是这么难。但是他们在听了邓建栋对这些作品的演奏,仿佛听到另一首新曲子一样恍然大悟, “哦,原来应该是这样的。 ”邓建栋认为,这是因为他能抓住作品中传统的韵味。
两条腿走路让邓建栋对现代作品都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强调音乐家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例如,今年金钟奖二胡比赛决赛曲目《蓝色星球——地球》是非常现代的,他这样描述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地球是个大家庭,因而曲子融合了非洲音乐、日本音乐、韩国音乐、中国音乐,各种语言都在里面,地球快速运转,你在俯视着地球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各个部落。他说,曲子信息量很大、很多,表达了希望地球干净、美好,没有战争的愿望。
邓建栋主要的身份是演奏家,近些年来,他也从事教学工作。但是他的教学与别人截然不同。去年,他收了几个在音乐学院附中排名靠后的学生,不到一年的时间,学生们提高很快,有两个还拿到“小金钟”的银奖。这一切都源于邓建栋独特的教学理念——之前这些孩子一个学期只学拉一首曲子,邓建栋现在采取“平推” :传统的、民间的、经典的、现代的曲目全教,让孩子一学期拉五首、八首作品。他教学生的时候,可能每一遍都拉得不一样。他说:“我的变是手法上的一些变。好的学生知道该学什么。 ”
他主张,学音乐的孩子要学好文化课。他说,文化修养差,学生很难理解作品中的内涵。要多看书,多读书,包括西洋音乐、美术、电影。从江苏调到北京后,他有意识地去看曲剧、京韵大鼓、邯郸大鼓,为自己今后演奏北方特色曲目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艺术报/吴月玲)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