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观众,前辈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于静。于静要到省梆学习的消息在当地传开后,雄县企业家李建强承诺资助她生活费到结束。省梆免除其在少儿基地的学费,并协助其参加《名段欣赏》录制。2002年参加“小梅花奖”比赛期间,扬州扬剧团的李政成、葛瑞莲夫妇对于静关爱有加,观众杨晓琼在自从认识于静后,执意定期为其邮寄营养费。在石家庄演出时,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齐花坦当面勉励于静。2013年春天,梆粤合作版《宝莲灯》在广州演出谢幕时,享誉岭南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上台后对于静又是拥抱又是亲吻,真是看也看不够,爱也爱不够。对于这些,于静都一一记在心里。她记得跟从最久的杨玉华老师在其参加小梅花奖前一个月的系统训练,记得祝元昆先生教给的一招一式,同样记得谢金树、孟凡英、张少波等名家对她的谆谆教诲,对于别人的关心,她一直心存感激。
于静心里对河北梆子充满了喜爱。她说:“都说学戏苦,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选择学戏而后悔过。选择了学戏,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谈到表演,她说:“其实我是‘人来疯’,看到台下那么多的观众,一站到舞台上,就忘记自己是谁了,然后紧张情绪也不见了,自己就完全融入到人物当中。”武生是极其耗费体力的,男演员一场下来都大汗淋漓,筋疲力尽。其对女孩身体素质和毅力的考验可想而知。无论在舞台上多么难受,于静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可以了。正是这种坚持,曾经让她在走下舞台的时候,瘫坐在地上站不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毅的女孩子,在舞台上见证着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美,戏曲的美。她用不服输的精神,告诉自己能行。正是这种精神,河北梆子戏迷喜欢于静的戏,也喜欢于静的人。
好多事情,在我们经历的时候,总是发觉不了经历的奥妙。但是当我们经历过,回头来看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其实那时候的我们收获了很多。那些收获,不是靠嘴巴可以说出来的,也不是靠文字能表达出来的,只能靠内心去体会,去反复琢磨。在那些体会中,我们慢慢发现,其实人生中的那段经历,是很重要的转折。
这个好强的女孩子,在2013年《宝莲灯》全国巡演中,从四月份唱到了七月份。从大西北唱到了大江南北。(四月西北行——银川、兰州、西宁等地;五月中原行——洛阳等地;六月南方行——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七月山东行;最后的天津行。)全国好多地市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戏曲演员,成长最快的路径,就是登台演出。这次全国巡演,让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孩子无论从人生还是舞台演绎上都成熟了不少。全国巡演的奔波劳累,在她眼里,都是各种乐趣和感动。乐趣是在舞台上的演员默契配合的赶场,感动是全国各地观众对河北梆子的热爱。巡演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正是因为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河北梆子在各地演出时得到当地观众的认可、获得观众的好评。于静,在巡演的途中,在舞台上,带着使命感,不断磨练自己,努力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带给观众,也让自己的演技更加娴熟。
这个可爱的女孩儿,懵懵懂懂走进了戏曲艺术,从最初的感觉好奇、到后来发现戏曲的辛苦、再到后来骨子里激发出来的那股好强劲儿,发展到今天的喜欢深爱,从初学者到学有所成到领先于同龄人。戏曲已经成为她血液里的细胞,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在舞台上不断锤炼自己,唱着河北梆子走向祖国大江南北一致海外。于静,带着我们民族最美的艺术,在梨园,展现着自己的芳香;在舞台,演绎着自己的粉墨人生。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