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北京清晨,树叶随着干冷的北风落下,冷风直往人脖领子里钻。一栋普通单元楼门前,邓小岚早早等在那里。没有过多的寒暄,老人张嘴便是:“来,这些书是带给村里孩子们的,帮我搭把手搬到车上。”临走时,邓小岚的老伴牵着两只狗和她挥手告别,老爷子说,这些年来,邓小岚经常待在马兰村,自己和狗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她在一起时间都长。
很快,车子便飞驰在前往马兰村的高速公路上,邓小岚说,曾经北京和阜平之间并没有高速公路,将近400公里的路程,从北京坐火车到定州,再从定州乘长途车到阜平县,最后再要等从阜平县城开往马兰村的班车,有的时候车不好坐,早起8点出门,晚上8点才能到。问她每年究竟要往返马兰村多少次,邓小岚想了想说:“十几次吧,记不清了。”
她是原《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女儿,而河北省阜平县南庄镇马兰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是曾经《晋察冀日报》的根据地,父亲邓拓曾经就工作在这里。为了保护报社工作人员不被日寇抓走,马兰村19名村民壮烈牺牲,史称“马兰惨案”。邓小岚则是在一次随报社队伍突围后出生的,在马兰村邓小岚度过了人生中最初的三年。
“你会唱歌么?”这个问题是邓小岚2003年重回马兰村时问村里孩子的,那时候她回马兰村筹建“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在扫墓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几个玩耍的孩子,可孩子们的回答却令邓小岚有点别扭,她发现孩子们一首歌都唱不出,甚至包括国歌也不知道怎么唱。邓小岚认为很多时候音乐可以带给人们快乐,尤其是在贫穷和生活苦难的时候,自己曾经经历过苦难的日子,母亲带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歌唱时的快乐至今记忆犹新,没有音乐为伴,生活中就少了许多快乐。邓小岚赶忙去村中的学校了解情况,她发现学校不仅只有两个年级,还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邓小岚坐不住了,开始把自己家中多年囤积的乐器一件一件搬往马兰村。从此村里的学校多了一门课——音乐,而老师便是已经年过花甲的邓小岚。
村中的孩子们,很快被这个老人和她带来的奇妙乐器吸引了,邓小岚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都会来到马兰村,每一次都会带来一些新鲜的乐器,而购买乐器的费用大多数来自她自己的退休金。孩子们从零基础开始跟着邓小岚学,虽然进度缓慢,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但邓小岚看得出,孩子们很快乐,也很愿意接触音乐。很快,不仅学校中的孩子跟着邓小岚学会了一首首的歌谣和乐曲,就连孩子的父母也会在田间地头哼哼起孩子学习的歌,每当听见这些,邓小岚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后来,马兰小乐队组建成功,在邓小岚的带领下不仅开了山谷音乐会,还前往北京演出,邓小岚认为,演出不图名利,只是希望可以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开开眼界,丰富一下生活。
车子刚转进马兰小学的校门,邓小岚就被孩子们团团包围,没来得及休息,她便在教室里带着孩子们唱起了《我们的田野》,孩子们把邓小岚所在的教室围了个水泄不通,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口风琴,孩子们操起家伙什儿纷纷给邓小岚展示,邓小岚摸着一个孩子的头充满了关切:“我这几个月没来,一看你就是没好好练吧?来给我拉个《欢乐颂》!”就这样马兰小学顿时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也许,马兰村的孩子们不会有人走上专业音乐的道路,也许他们的音乐水平远不如城市中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但是音乐在他们人生最关键的少年阶段,让他们获得了快乐,让他们每天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会因为枯燥而厌恶自己的家乡,邓小岚今年70岁了,她2/3的退休金都投在了马兰村,她答应老伴70岁以后就不再奔波,想必她是要食言了,她放不下家乡马兰村的孩子,也放不下为这个偏僻的山村点亮一盏快乐的音乐之灯。(中国文化报/胡克非)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