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歌师杨胜元,71岁,因为男孩子外出打工,男歌师歌曲传承堪忧(贵州民艺社供图)。
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当下侗族大歌也面临着传承人老去、后继乏人的困境。在以大歌闻名的贵州小村寨宰荡,已经几乎难觅年轻人的身影,青年杨成吉或许是硕果仅存的一个。由于妻子生产,他暂时留了下来,为一个完全由普通人组成的公益团体工作,记录并扶助日益年老的歌师们教歌。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人,全职妈妈青曼盼望通过这样的行动,完成一次精神的返乡之旅。
1 青曼的故事 侗寨深夜歌声,瞬间将我点化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青曼最近显得格外忙碌,照顾孩子起居饮食外,还要和“贵州民艺社”的小伙伴们努力卖橙子。这个团队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组成,虽然各有事业、学业,但都围着这颗“会歌唱的橙子”转。有设计淘宝网页的、有组织捐书的、还有联系厂家的,更多的是呼朋引伴买橙子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资助更多贵州孩子学习侗族大歌。
青曼本名刘智,按照她的说法,“(以前)我是一个苗族,一句苗语都不会说的苗族,更别说对苗族文化的了解”。
22岁那年,青曼成为一名北漂。“2009年开始,有朋友自愿和我一起回家乡,到当地的苗寨和侗寨玩,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侗族大歌的美好和传承困境,萌生了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念头。一个没有什么社会资源的平凡北漂,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能想到的就是通过贩卖家乡土特产,来帮助他们,这就是贵州民艺社成立的缘起。”
青曼还记得第一次听到侗族大歌的触动。那个夜晚,深山中的侗寨,远处传来狗吠声,置身传统的鼓楼,当身着盛装的侗族女孩和罗汉亮开嗓子、划破寂静时,“我瞬间被点化了。”歌声如天籁,令人一时恍惚、无法呼吸……
对“来自黔东南的苗族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认识后,青曼愈发痛感故乡孩子们渐渐疏远了本民族的文化,她开始思考如何为家乡正在消亡的传统文化做些什么。
2012年,青曼和来自榕江、同在北京的江小婧认识,“她当时启动了榕江县民族文化兴趣小组,让我眼前一亮。”小组刚开始时,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组成学校侗族大歌队,以每年6000元聘请歌师到校,每周一次教孩子们唱歌,并按学期给予歌队的孩子750元的助学金奖励。一年过去了,兴趣小组的核心从3人发展到50来人,并易名贵州民艺社。从开始进学校资助鼓励孩子们唱歌,到深入侗族村寨宰荡资助歌师,再到聘请宰荡侗族小伙杨成吉作为项目唯一的全职工作人员,跟进记录项目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