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兵六人大提琴演奏团在龙游石窟内演奏。
曾旅居海外二十余年的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研室主任朱亦兵,率领他的5位来自美国、韩国等地的学生组成的六人大提琴演奏团登台演奏。当晚演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曲目,包括西方经典、民族乐曲与通俗乐曲。西方曲目包括罗西尼、瓦格纳、比才等人的经典代表作,民族乐曲为三首87版红楼梦乐曲——《叹香菱》《聪明累》《葬花吟》,最后一曲为通俗歌曲《女人花》。虽然音乐会现场整体很安静,但不时出现拍照声、水瓶掉落声等,朱亦兵几次停顿下来,要求工作人员不要拍照。当演出返场曲目《圣母颂》时,朱亦兵甚至临时停止,静静等待几分钟后,再重新开始演奏。
不过,在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就此事向朱亦兵提问时,他却表示完全不同意这样的叙述。他称,在演奏《圣母颂》一段时,拉得如此轻,这么宏大的空间,这么多的人,这辈子都很少遇到这么安静的情况。
■ 延伸阅读 盛中国谈《梁祝》
今年11月份要开一次小提琴年会,我提出来一个话题:为什么《梁祝》之后,再也出不了像这样的作品?纪念《梁祝》,最重要的是探讨何以能创作出这样成功的作品,它的基因在哪里。我觉得,最要紧的是要有出处。什么叫发展?发展的前提是继承,没有继承,不叫发展,叫胡来。毕加索画了4条牛,第一条牛是早期的,画得跟照片那么写实,第四条牛,几根线就画完了。他是能够画得非常写实,非常像,然后再把它变成几条线。这叫什么?这叫继承。如果他根本就画不像一条牛,再去搞几根线,就是胡来,没有基础。《梁祝》的创作是源于中国民间传说,又依托于越剧。越剧有它的唱腔,有韵律在里头……我们现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下苦工夫,然后再去出新、再去发展。这个工夫,我们没有下力气去做。——据11月1日盛中国在媒体见面会上的发言整理
■ 龙游石窟之谜
作为规模仅次于秦始皇兵马俑的人工地下建筑群,龙游石窟群自面世之日起,关于开凿年代及成因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专家、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应的史料记载;二是至今未从已开发的石窟内发现任何可供参考的文物。有人说,也许它是古代的采石场;有人说,它是古代人居住的洞穴;也有人说,它是仓库,它是陵墓;还有人推测,它是越王勾践用来屯兵复仇的。龙游石窟留下的重重疑谜,还包括开凿工具、测绘技术、“天马行空”岩画、如何照明、石料去向等等。(新京报/特派记者邓玲玲)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