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与上海国际艺术节有说不完的缘分:首届艺术节之星、艺术节节歌演唱者之一、曾担纲艺术节开幕大戏、将艺术节带到维也纳金色大厅……面对记者 “艺术节上哪一段经历最难忘”的提问,廖昌永的思绪飘回2008年9月,艺术节首次在四川设立分会场,他放歌都江堰玉垒山广场,度过了40周岁生日。“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人民大众的节日,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廖昌永称自己陪伴艺术节一起成长、成熟。那一次,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毕,他被家乡观众团团围住,“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演出受到肯定,也是艺术节始终坚持群众性定位的闪光。”
“正是在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登台之后,我正式踏上了职业歌唱家的道路”,1999年,刚在一年中连获3项国际声乐大奖的廖昌永,在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举办个人专场,并与黄豆豆、尚长荣一同被授予“艺术节之星”称号。“艺术节将我们推介给了上海的老百姓、广大观众。我想,从那时起,我们心里都有一份承诺,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对得起观众对我们的喜爱。事实上,艺术节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可以说,我的重要艺术梦想都与它分不开。”
“圆梦”是廖昌永的艺术节关键词。2005年,第七届艺术节开幕演出为廖昌永担纲主演的大型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能在国内演出一部完整的 《塞维利亚理发师》是我多年的梦想。一直在唱《快给忙人让路》,用它拿了不少奖,却从没在整部歌剧中演唱过它。下转◆5版(上接第1版)上海国际艺术节又一次慷慨地给了我圆梦的平台。这也是我第一次当制作人排演那么重分量的大戏。”
学西洋歌剧的廖昌永这样解释自己受到百姓喜爱的原因:“艺坛应该是多生态、多样化的,不止有一种‘好声音’。上海国际艺术节兼收并蓄的节目类型,着力推介自己的艺术明星,让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都有了亲近大众的机会,曲高而和不寡。”在廖昌永看来,艺术节的性格实际上也是城市的性格,“和国内乃至国际上其他同类活动相比,上海国际艺术节‘外向型’的特点十分明显,艺术节舞台上没有 ‘孤芳自赏’,学院派也走出了象牙塔。”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以来,廖昌永在艺术节的亮相逐渐 “转型”。2011年,他率领上音声歌系优秀师生同台演出,推出在他身后的一个强大、高水准的上海歌坛阵容。
今年艺术节还未落幕,廖昌永心中新的梦想蓝图已经铺开。“我们引进、演绎西方经典作品,更希望在艺术节舞台上拿出有上海特点的、能够反映上海城市历史与现在的代表性音乐作品。”他透露,瞄准明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的原创歌剧 《一江春水向东流》,目前剧本已经完成,正在进行音乐创作和选角,“我们有一个‘上海三部曲’计划,除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还包括《家》与《日出》。”廖昌永说,选择这三个题材是看重它们艺术和观众基础兼具,却唯独没有音乐形式的展现,“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观众感受到古典艺术并非高不可攀。”(解放日报/施晨露)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