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派评剧创始人筱俊亭,因病于11月4日在河北廊坊去世,享年92岁。筱俊亭一生桃李满天下,11月5日,本报记者采访到筱俊亭关门弟子王小玉以及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导演田敬阳。记者采访王小玉、田敬阳时,她们均在赶往廊坊的火车上。她们对筱俊亭老师的离世悲伤不已,并且深情回忆了老师生前对她们的关爱与指导。
80余年演出200多剧目
筱俊亭是评剧筱派艺术的创始人,她在评剧唱腔、表演、戏曲教育方面均有所建树。在8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演出过200多个剧目。其代表作有《对花枪》、《杨八姐游春》等。 2006年,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筱俊亭为人坦诚,性格开朗。她生前曾多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最后一次采访筱俊亭是在2009年11月,当时,她参加沈阳评剧院建院50周年晚会。晚会上,沈阳评剧院“韩花筱”三大流派的优秀传人均演唱了流派名段,筱俊亭压轴登场,风采依然,一亮嗓就赢得满堂彩。演出结束后,筱俊亭未来得及卸妆,就在后台化妆室接受了记者采访。她对等候多时的记者说:“久等了!辛苦了! ”老人家声音洪亮,表情丰富。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时有青年演员走进化妆室,礼貌地向她打招呼,老人家总是微笑着向过往演员点头致意,和蔼可亲。
开创艺术流派革新老旦唱腔
筱俊亭青年时代主工青衣花旦,常演剧目有 《桃花庵》、《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新中国成立后,筱俊亭演出了《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等新编评剧。中年以后,筱俊亭专工老旦。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筱俊亭为评剧老旦行当积累了一整套唱腔与表演模式,得到了专家、同行和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筱俊亭根据自己嗓音低沉浑厚的特点,学习各家低腔之长,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她低回婉转、节奏灵活、收放自如的演唱风格。此外,她还对评剧老旦唱腔进行了革新,与琴师合作创新出多种板式,不但丰富了评剧的板式种类,还拓宽了评剧声腔的表现力。
老师教我唱戏更教我做人
筱俊亭的关门弟子王小玉是“80后”评剧演员,也是年纪最小的筱派弟子。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王小玉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和我的老师不仅是师徒,更是亲人。我们平时相处时,我就把她当作我的奶奶一样敬爱。她不仅教我唱戏,更教我做人。 ”据王小玉回忆,自己拜筱俊亭为师后,曾在老师家住过一年多。老师每天教她演唱技法,还经常与她对唱。老师为人宽厚,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王小玉深情地说:“老师为了教我学戏,受了不少累。但老师总是说,能看到我成才的一天,她再累都值得。老师常常鼓励我要用心唱戏,把筱派评剧艺术传承下去。我最后一次见到老师大约在两年前,分别时,老师送给我一朵胸花,还有一双老旦鞋,这是她请人根据我的舞台形象特别订制的。如今,这些物件都成了我怀念老师的珍贵纪念品。 ”
跑圆场宛如水上漂
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导演田敬阳在青少年时期就曾得到筱俊亭的指导。田敬阳13岁就读沈阳评剧院少儿班时,筱俊亭担任指导老师。田敬阳回忆说,尽管筱俊亭老师当时已是评剧大家,但她丝毫没有架子,对年轻的学员们关爱有加,指导学生耐心细致。田敬阳还记得,筱俊亭当时还亲自教她 《打金枝》、《杨八姐游春》、《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大戏。田敬阳告诉记者:“每一句唱词怎么唱,每一个眼神怎么走,每一个身段怎么做,筱俊亭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说戏。当年筱俊亭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令我终生受益。 ”
据田敬阳介绍,筱俊亭心胸豁达,从不计较名利。她一生热爱戏曲艺术,晚年仍在研究不同评剧流派的唱腔,她还亲自设计唱腔。田敬阳认为,筱俊亭不仅留下了评剧流派艺术财富,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田敬阳说:“筱俊亭老师对待艺术十分严谨,她常年坚持练习戏曲基本功。我们看到,晚年体态发福的筱俊亭老师登台表演时,依然步履轻盈,在舞台上跑起圆场来宛如在水上漂一样。这就是她常年坚持练习的结果。我曾看到筱俊亭老师平日里在排练场练习跑圆场时,总是腿绑沙袋,负重训练。老艺术家身上有许多高尚的品德,令人敬佩。 ”
■链接
筱俊亭1921年生于天津,9岁开始学艺,后来加入白玉霜评剧团。1952年进入锦州评剧院,开始对评剧青衣唱腔进行系统改革。 1954年加入辽宁评剧院二团,尝试老旦行当的创新。 1956年,她排演了以老旦担纲的剧目《杨八姐游春》,大获成功。之后,筱俊亭又从豫剧中移植来评剧老旦戏《对花枪》,集唱、念、做、打于一炉,备受好评。1959年11月,筱俊亭在沈阳评剧院成立之际来到沈阳工作。1986年,从沈阳评剧院退休。此后,她随女儿迁居河北廊坊生活,在河北、天津收徒教戏。(辽宁日报/王臻青)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